首页|机构设置|规章制度|人才培养|教务运行|学籍管理|实践教学|教学建设|教室管理|创新创业教育|劳动教育|公共服务

 
当前位置: 首页>>教学建设>>教学改革>>正文
 

南昌工程学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方案
2011-09-21 10:18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新形势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特征和规律,结合专业规范和专业认证标准,按照“夯实基础,强化能力,凸显特色”的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强化校企合作环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标准

1、具有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社会公德;

2、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知识、经济管理知识和外语能力;

3、具有良好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

4、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本专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相关水利知识背景;

5、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组织、参与生产及运作系统的设计,并具有运行和维护能力;

6、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有较强的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7、具有良好的个人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

8、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 (团队协作和社会交流能力);

9、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

10、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

11、具有专业所特需的知识、能力、素质。

各专业以学校总体人才培养标准为基本要求确定专业培养1级标准,前11项为基本标准,第12项各专业根据专业特点制定,也可多项。各专业还可在在1级标准下制订2级或3级标准,并确定相应的知识、能力培养通过哪些课程(包括理论、实验、实践等各种课程)和项目来实现。各专业要结合教学大纲,编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矩阵》。

三、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原则

(一)培养目标

以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能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应用基础实、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计划

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特点,改革原有培养计划,实施“3+1” 的模式:3年在校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累计1年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依靠本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内的工程师联合指导与培养,使学生紧密结合工程实际,深入到与专业有关的流程中去,完成在企业实训阶段的学习任务。根据不同专业特点,“3+1”培养模式主要采取两种实施方法:一种是到大企业集中实习实训,依靠大企业的工程师联合培养学生;另一种采取分散实习实训,学生根据企业需要编班,不同专业的学生到同一企业以及同一专业到不同的企业去进行实习实训和完成毕业设计和论文。

1、理论教学体系改革

本着注重基础、注重能力、注重个性的原则改革原有培养计划。现有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对平台课程(通识平台课和学科基础课)进行整合,按照基础优先,理论与实践结合,后期个性化学习的方式,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和学科基础的学习,根据当代学生特点和要求,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体育等课程采用菜单式个性化学习模式。

专业课程旨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进行改革,将课堂教学时间减少,主要讲授基本理论知识,增加现场教学学时,给予学生更多工程教育实践机会。

2、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我校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原本就非常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原来的“245”实践教学模式(两构架、四平台、五模块)基础上,再加一年企业工程训练,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和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企业实习阶段累计时间达到1年以上,以工程项目为驱动,以实际操作技能训练为基础,以毕业设计(论文)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系统思考和研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交流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学时在原占总学时25%左右增加到45%左右,大大强化了实践能力的训练。

继续加大对校内实验室建设的投入。继2010年我校投入3000万元用于实验室建设,今年我校又投入2000万元专门用于满足实践教学需要,进一步改善实验实训条件。对试点班学生采取开放时间、开放空间、开放实验室的“三开放制度”,充分满足学生动手做实验的要求。

3、校企合作,实现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的对接。

充分考虑“3+1”模式中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的衔接问题,对于在校外开展的实习、实训,必须邀请企业同行共同参与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等环节的制订和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来源于自身实习内容,受学校导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指导。除了校企共同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全过程,学校还与企业联合参与学生管理,成立工程实践领导小组,制订相关规章制度,将学生安全稳定放在首位。

4、双师型队伍

    卓越工程师试点班中担任专业课程的主要教师均具有5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背景、高级职称以上的双师型骨干教师,同时聘请企业有一定理论水平的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指导实践教学。

5、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

实施课程开发计划和教材建设计划。鼓励校企合作开发相关课程,以及校企共同参与教材建设特别是实践教材建设工作中,遵循先易后难的策略,首先对学生在企业实习阶段的课程和教材进行改革和创新试点,最终实现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本科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工作。

6、考核方式

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特点。采取多种考核方式,由单向学校对学生的考核,转变为学校、企业共同对学生的双向考核方式。特别在企业实习项目实训考核环节中学生成绩由综合素质考核、理论考试分、项目实训考核三部分组成。加大对工程能力的考核力度,增加企业参与度。

四、参与专业

学校第一批试点专业为水利水电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水电站动力设备方向)。在总结试点专业的基础上,逐年在全校具有一定基础的专业推行。

五、学生来源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班采取学生自愿申请和试点专业考核相结合方式面向全校或专业所在院(系)选拔。每个试点班级招收45人左右。

六、培养学制

基本学制四年

七、政策保障

(一)组织机构

1、成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领导小组

  长:扶名福

副组长:樊后保

  员:陆伟锋  王自强  李沛武  虞应平  胡盛华 

熊丽克  揭永明

办公室主任:陆伟锋(兼)

主要负责研究相关政策措施和实施办法,协调解决工作中重大问题,提供政策、人力、财力保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教务处,具体负责工作实施和协调。

2、成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指导委员会

委员会负责宏观把握试点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调整、修订及施行,有针对性的提出专家级的建议和意见。

3、成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工作小组

试点专业所在学院成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工作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主管副院长和相关企业工程技术专家担任副组长,试点专业教研室主任和骨干教师为成员,具体制定、完善和执行工作。

(二)师资队伍

1、采用集中培训的方式或定期分批选送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业学习、培训、锻炼。

2、建立社会各种师资资源为我所用的机制,打破学历和职称的限制,遵循为我所用,能为我所用的原则,聘请一批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师,经过学校人事和教务部门的适当培训后,作为学校的专兼职教师。

3、聘请一些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家、企业家承担核心课程教学任务,讲授最新技术和工程经验,让学生们能够直接体会到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企业的工作模式,带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4、进一步加强双语教学队伍建设,推进工程国际人才培养。对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师的培训和引进力度,让这类教师有优先参加各类语言培训和进修的机会,使双语教育与工程教育进行有机结合。

(三)学生管理

1、实行优胜劣汰机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验班的学生经过一年学习后,不适应或经过考核不适合工程师素质培养的,在学年末进行淘汰,同时从其他普通班学生中选拔补充实验班成员。

2、试行双辅导员制。卓越工程师实验班配备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和优秀心理辅导老师,同时聘请本校优秀毕业生或校外杰出人士担任优秀校外辅导员。在学生第二课堂及企业学习方面给予更大的帮助。

3、增强国际交流能力。从一年级开始就加强学生的外语学习和能力培训,选择优秀学生参加短期国际交流项目或交换生,获取国际交流经验。

4、鼓励创新创业。设立实验班学生创新创业专项基金,解决实验班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经费问题。

(四)经费保障

1、在常规经费基础上,对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课程建设、教师引进与培养、教学研究与管理、实践教学、相关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并逐年加大相应经费支持力度。

2、每年投入专项工作经费50万,专款专用。

3、设学生个性发展专项经费,大力提倡个性化教育。

 

 

O一一年九月二十一日

关闭窗口

推荐文章  
· 关于印发《南昌工程学... 2023/04/26
· 关于做好“全国大学生... 2023/02/21
· 关于印发《南昌工程学... 2022/11/15
· 关于召开南昌工程学院2... 2021/06/29
· 汪胜前副校长带队检查... 2021/05/28
热门文章  
· 关于公布2021年学位外... 2021/04/30
· 关于落实2020-2021学年... 2021/04/23
· 关于2021年上半年全国... 2021/03/19
· 关于2020-2021学年第2... 2021/03/12
· 关于做好2021年春季学... 2021/03/03

 

  Academic Affairs Division of Nanch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天祥大道289 邮编:330099

Copyright © 2010 - 2011© 南昌工程学院教务处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