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机构设置|规章制度|人才培养|教务运行|学籍管理|实践教学|教学建设|教室管理|创新创业教育|劳动教育|公共服务

 
当前位置: 首页>>教学工作动态>>正文
 

从人才培养方案透视高校专业建设的困境及出路
2014-09-13 09:49  

 

郑继兵a,王绍峰b

稿件来源】《江苏高教》 2013年01期

作者简介】郑继兵(1980一),男,河南温县人,阜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硕士;王绍峰(1969一),男,安徽泗县人,阜阳师范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博士。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教育学)“大学实践教学体系与支持系统研究”(BIM 1007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质量跟踪研究”(11YJC880167)。

 

摘要】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它不仅是专业开办和教学运行的重要文件依据,也是人才培养和质量提升的根本保证举措。以人才培养方案为视角考察高校专业建设,能够有效为专业建设把脉,及时发现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找准专业建设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困境;出路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专业数量普遍增多,办学规模迅速扩大,人才培养质量持续受到关注。在全面提高质量的时代需求和社会呼声之下,高校纷纷致力于专业建设与改革。然而,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改革,从关注条件建设(如课程、师资、图书等)到关注整体改革(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学教育制度改革等),时至今日,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升的任务依然艰巨,高校专业建设境况依然不容乐观。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它不仅是专业开办和教学运行的重要文件依据,也是人才培养和质量提升的根本保证举措。人才培养方案的现实状况直接影响和制约着高校的专业建设与办学水平。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执行、修订、完善等不同环节均能看到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这些恰恰折射出了高校专业建设所处的困境。因此,选择人才培养方案为视角,能够有效透视高校专业建设面临的困境,有助于高校积极寻找对策,以求专业建设能够尽快摆脱困境和实现良性发展。

一、从人才培养方案透视高校专业建设的困境

1.观念更新之困。思想观念的更新,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同时也是时代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思想观念的更新对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执行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和决定作用。每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都应当有其相匹配的教育思想观念。课题组搜集了国内数十所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并选择部分高校进行实地走访。从调研情况来看,目前高校专业建设普遍存在观念更新之困。主要困在三大症结:一是重“教”轻“学”的教学观,主要表现为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安排”色彩浓厚,学生大部分时间被安排在以校方为主导的教学过程当中,而留给学生真正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亲身体验的机会和时间却并不多;二是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观,主要表现为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理论学时、学分所占比重较大,实践环节较为薄弱,实践育人工作缺乏系统性和实效性;三是重“单一”轻“多元”的人才观,主要表现为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过于单一,学科专业基础薄弱,专业口径较窄,专业方向不够灵活。没有新的思想观念的融人,人才培养的规格就很难有新的突破,专业建设就很难取得新的进展。因此,思想观念能否更新、如何更新,这已成为当前高校专业建设的首要之困。

2.目标定位之困。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能。高校能为社会输送什么样的人才?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普遍存在“同质化”倾向(林伟连,2006)。一些高校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彼此相互借鉴和参考,未能充分考虑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这直接导致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趋同。有些学校直接把学生考研作为目标定位,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了大量的考研辅导类课程,实则是把高校人才培养变成了开办“考研辅导班”;也有些学校把学生就业作为目标定位,大幅度压缩大三、大四学年的课程,甚至听之任之,出现“放羊”现象,导致大学教学严重“缩水”。“升学”和“就业”虽然是当前高校毕业生的两大去向,但高校能否把“升学”和“就业”直接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还值得商榷。显然,目标定位是人才培养的难点,也是当前高校专业建设的关键之困。

3.内涵提升之困。专业内涵建设是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化程度和执行水平,直接关系到专业内涵建设的成效。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或修订的主体、执行的主体仍是高校,社会参与度不高。在这种情况下,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化程度和执行水平必然会囿于高校自身的视野,从而导致专业课程设置过于学术化、缺乏社会性。一些高校受到师资缺乏的影响,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课程体系在设计上避重就轻,甚至缺少部分专业核心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执行过程中,也常常会因师资缺乏或流动,导致原定课程不能正常开设。师资问题是长期以来困扰高校专业建设的关键问题,也是长期以来“因人设课”现象难以消除的根本原因。条件保障问题也会影响到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比如教学场地短缺、实验设备缺乏、图书资源不足等。如果条件保障跟不上,人才培养方案得不到支撑,便难以付诸实施,从而影响专业的正常开办。由此可见,内涵提升问题关系到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是高校专业建设的保障之困。

4.活力增强之困。专业发展活力是专业能够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也是专业具有生命力的具体表征。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发展活力的重要载体。通过调查发现,同一个专业在不同高校的建设结果却截然不同:有的学校能将其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而有的学校却令它奄奄一息,甚至最后只能撤销专业。多数高校在制订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未能充分考虑到专业活力的承载问题,主要表现为:专业方向设置不够灵活,专业口径较为狭窄;课程统得过死,学生选择课程学习的余地较小;课程更新不够及时,学科知识不能与时俱进;课程结构逻辑关系梳理不当,学生所学知识不能获得有意义的建构,容易抹杀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的应用性和社会性不强,专业不能对接和满足社会需求。人才培养方案若不能很好地承载专业发展活力,必然会导致专业建设活力不足,专业优势和特色不明显,久而久之,专业办学声誉必将受到影响。因此,专业活力问题就是专业优势和特色发展问题,是高校专业建设的发展之困。

二、深化对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建设之间关系的认识

1.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首要环节与核心命脉。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在特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结构、教学内容、进度计划、考核评价等各环节要素进行综合设计而形成的操作性文本,它是学校人才培养和教学运行最重要的纲领性文件。高校要开办一个新专业,首先必须建立起与之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然后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展开各环节要素建设工作,比如专业教师配备、课程资源建设、仪器设备购置、图书资料补充、实习基地建立等等。目前高校虽然都有人才培养方案,但由于专业建设中各环节要素建设未能与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实质关联和有效对接,导致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意义得不到足够重视。

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严肃性、合理性与可行性,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专业建设质量。像医生为病人把脉一样,如果把专业比作“人体”的话,那么人才培养方案就是“人体”的一条“核心命脉”。之所以称之为“核心命脉”,是因为人才培养方案不仅关乎专业建设的思路与方向,而且直接关系到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高校应善于通过人才培养方案这一“核心命脉”来为专业建设“把脉”。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时,要“找准脉”,即人才培养方案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否相符,与高校专业建设实际是否相符;在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时,要“切好脉”,即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有关问题解决的对策和建议。

2.专业建设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指向与现实检验。专业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成长需要而设置的学业类别,它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专业建设是一项涉及人才培养、学术队伍建设和科学研究等诸多内容的战略性基础工程(莫勤德,2011)。人才培养方案一旦确定执行,就意味着要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展开一系列的专业建设工作实践。通过专业建设工作实践,人才培养方案才能得到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才真正变成了现实。如果说人才培养方案是“工程蓝图”的话,那么专业建设就是“工程实践”。由此可见,人才培养方案对于专业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向意义。

众所周知,方案一般是指一项工作或行动的计划。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一种典型的方案,显然也具有计划的性质。当前各高校对于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性已经形成共识,纷纷采取一定的举措来加强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修订环节,以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严肃性、合理性与可行性。常见的举措包括学校总体指导、院系调研论证、校内外专家审核把关、教学委员会审议通过等。这些举措对于专业建设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所有举措的目的仍是为了形成一个满意的人才培养方案文本。而究竟人才培养方案是否可行,是否还存在问题和不足?这还需要具体的专业建设工作实践来检验,因此人才培养方案所指向的专业建设工作实践才是检验人才培养方案的现实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必须深刻认识专业建设对于人才培养方案的现实检验作用,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及时搜集、研究和解决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三、基于人才培养方案视角探寻专业建设的出路

1.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准确把握人才培养的根本标准。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曾指出,要注重更新教育观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这一根本标准的确立,进一步明确了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努力方向。高校在制订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准确把握人才培养的根本标准,就必须从两个方面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一是服务学生成长方面。高校应不断凸显“以人为本”理念,真正从学生角度出发,科学设置和不断优化课程结构体系,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有力支撑和帮助;把学生从带有强制性特点的统一安排的学习活动中解脱出来,在培养计划的进程安排中给学生留出充足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时问;把实践教学环节做扎实,在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学分)比例的同时,切实细化实践教学学时(学分)设置。二是服务社会发展方面。高校应紧跟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体系,主动开发符合时代特点、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课程;强化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不断拓宽专业口径,促进学生多样化成才。

2.深入开展专业调研和论证,切实找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目标决定方向,只有目标定位准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才会切实有效。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主体,高校应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入开展专业调研和论证,切实找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决定了高校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立生存。开展专业调研和论证,旨在深入了解社会需求,充分把握生源状况和就业趋势,准确掌握专业建设相关信息,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修改提供有力依据和参考。高校应密切联系政府部门和社会用人单位,积极建立人才需求的定期预测报告制度,加强专业的社会适应性和市场需求论证,系统思考和谋划专业发展出路,不断调整和凝练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在深入开展专业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高校应建立专业调研和论证工作的长效机制,定期搜集和处理来自各方面的调研信息,及时将有关信息融人到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当中去,形成更加清晰、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3.科学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切实提升专业内涵。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从制订到执行,整个过程都渗透着科学性。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管理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修订、执行、评价等环节。制订主体过于单一、管理方式行政化、制订程序不够规范、审议环节不够完善、信息渠道不够畅通,这些都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管理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人才培养方案管理的科学性归根结底仍是由“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这两个根本标准决定的。随着科技进步和时代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而人才培养方案管理的科学性必然是一个相对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如何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管理的科学性,已成为制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关键,也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最大挑战。要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管理的科学性,高校应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科学、规范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修订工作流程,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修订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二是建立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机制(比如每2年进行一次全面修订、每年进行一次局部完善),使人才培养方案能够主动适应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三是建立人才培养方案运行保障机制,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建设,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各环节的协调和衔接,确保人才培养方案有效实施。

4.不断增强人才培养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有效激发专业活力。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大学已经不再是传统的象牙塔,必须主动服务和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这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必须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人才培养的开放性和灵活性,突出表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执行两个方面。高校的课程设置,既要立足学科专业,也要贴近社会生活;既要立足当今时代,也要面向未来发展。实践证明,人类所需要的知识远远超出学生在大学期间所能获得的知识。高校需要做的事情,除了应给学生提供有限的知识以外,还应确立更加开放的视野,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处理在将来走向社会后扑面而来的更多的知识。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摆脱教科书的束缚,为学生提供更加广博的知识和视野;大学生在学习中也应主动思考,敢于提出问题,敢于挑战教授的权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除此以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还应加强与行业产业的联系与合作,探索校地、校企、校校等联合培养方式,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紧密对接;加大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树立和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竞争意识和生存能力。通过上述努力,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将会得到有效增强,高校专业建设必然会充满活力,面貌将会焕然一新。

 

关闭窗口

推荐文章  
· 关于印发《南昌工程学... 2023/04/26
· 关于做好“全国大学生... 2023/02/21
· 关于印发《南昌工程学... 2022/11/15
· 关于召开南昌工程学院2... 2021/06/29
· 汪胜前副校长带队检查... 2021/05/28
热门文章  
· 关于公布2021年学位外... 2021/04/30
· 关于落实2020-2021学年... 2021/04/23
· 关于2021年上半年全国... 2021/03/19
· 关于2020-2021学年第2... 2021/03/12
· 关于做好2021年春季学... 2021/03/03

 

  Academic Affairs Division of Nanch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天祥大道289 邮编:330099

Copyright © 2010 - 2011© 南昌工程学院教务处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