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机构设置|规章制度|人才培养|教务运行|学籍管理|实践教学|教学建设|教室管理|创新创业教育|劳动教育|公共服务

 
当前位置: 首页>>教学工作动态>>正文
 

行政化对高校专业建设影响研究
2014-09-13 09:51  

 

刘勇兵,潘 阳

稿件来源】《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3年第5期 总第229期

作者简介】刘勇兵,南通大学教务处研究员,教育学硕士,主要从事教育管理与研究工作;潘阳,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高等教育学专业2012级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立项重点课题“高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运行机制研究”(编号:苏教科规2011年6号)阶段成果之一。

 

摘要】高校长期存在的行政化倾向,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文章对当前高校内部行政化的倾向进行了归纳总结,详细分析了行政化倾向对高校专业建设主要内容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设想。

关键词】高等学校;行政化;专业建设;影响研究

 

一、高校内部行政化倾向的主要表现

1.思想意识行政化。思想意识行政化主要是指官本位意识对高校发展的影响。由于长期的封建思想的渗透以及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官本位意识已经扎根于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中,全国高校基本上都实行以党政管理为主导的管理模式,行政部门主宰学校的一切事务,尤其是学术事务,官本位意识主要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1)违背学术规律,习惯用行政思维的方法和手段来处理学术事务。(2)严格的上下级制度,形成了按照行政级别和身份来衡量教职工的社会地位和人生价值的社会心理,由此形成了拜官畏官的社会心理。(3)没有尊师重教的校风,学术地位得不到尊重,很多教师不是考虑如何提高学术水平,而是成天钻研如何谋得一官半职,很多具有教授职称的,也一门心思往上爬,期望谋得官职后得到更高的荣誉和更多的利益,高校招聘处长职位,几十个教授、博导竞聘上岗已经不是个别现象。长期以来,官本位意识滋生了高校的学术浮躁,影响了办学的价值导向,危害极大。

2.学术管理行政化。德国学者霍尔巴赫曾指出:“高校普通的行政人员在其他国家应该是给专业人员做辅助工作的,而在中国,他们却常常能领导和指导专家。”这位外国专家告诉我们,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职责,应该首先是为学校师生服务,要为学术事务服务,以保障高校日常工作正常运行,还有就是引导学术事务,通过对教学、科研的服务,发挥沟通、协调等作用。而我国高校部门设置,除教务处、学生工作处等极少数部门,几乎都是仿照国家行政机构而设置,注重行政级别,实行人治管理,学校事务均通过行政进行决策,尽管各高校内部也设立了教学工作委员会等学术机构,但这些机构的权力大多仍然掌握在行政领导手中,高校的民主管理实际上早已名不副实,教职员工很少有发言权,更不可能参与决策,师生的权利严重缺失,教职工大多成为被管理、被控制、被监督的对象,成为学校追求工作效率、实现办学目标的工具。

3.学术资源分配行政化。学术资源配置高度行政化,行政权力决定学校学术资源的调配,这是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高校资源配置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的配置、物质资源的配置以及项目课题经费的评审与划拨等,这些资源本来应该属于学术范畴的资源,近年来在很多高校成了行政的资源,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当属项目课题费,项目课题的评审与经费划拨不能依据科研实力,很多时候依靠的是人脉关系,行政领导具有很大权力,总是优先拥有并主宰着项目课题的归属。在其他经费使用、实验设备、教学用房等教学资源方面,也严重偏向行政领导,有些行政领导,为了做大做强自己所属的学科专业,甚至将不属于自己学科专业团队的带头人调到自己的团队,充实研究力量,由此出现了领导干部研究不多而成果不少、写得不多而论文发表不少的现象。上述现象导致很多具有学术功底的教师,为了学术资源,一味追求行政职务,丧失了学术精神,教学、科研精力投入严重不足,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发展。

4.学术评价标准行政化。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对教师教学和科研成果的评价体系普遍不够合理,有的偏离甚至脱离学术发展方向。针对教师的学术评价主要包括对教师的考核、评估、评审、奖励或惩处等方面,学术评价行政化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制定学术评价的标准,很多高校不是由教职员工决定的,而是由行政部门确定的,科学性及公平合理性不够。另外,评价机制也是由有关行政领导决定的,照顾或开后门的现象严重,真正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及教学科研一线的人员得不到激励,直接影响并遏制了教育的品位和高校的学术风气,学术腐败盛行,扼杀了创新精神。近日,山东临沂大学完善学术评价标准,出台了导向教学科研一线的优厚政策,8名具有正高职称的在职处长辞官从教,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成为我国高校纠正上述学术评价标准行政化的典范。

二、行政化倾向对专业建设的影响分析

1.专业规划与设置。专业是以学科为依托,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设置的,会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地域经济的发展而进行规划调整,包括专业布局和专业招生规模。但是,近年来很多高校的专业建设功利主义价值取向严重,学校对专业发展缺乏整体规划,即使制定有五年规划,大多也是摆设而已,一是不能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改革老专业,二是新专业的设置缺乏调查和论证,在一定程度上带有随意性和盲目性,常常出现盲目追热、急功近利的现象,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笔者分析,出现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行政化的管理决策,主要体现在下列方面:(1)高校学科建设在建设方向、组织建制、师资队伍等方面需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这是因为学科的发展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但是不少高校的行政部门领导却误将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混为一谈,认为专业设置也必须保持相对固定,并通过行政手段进行干涉,专业负责人及队伍人员根本无权过问,听从一些行政领导的摆布,阻碍了传统专业的改造和调整。(2)上级部门对高校每年申报的新专业数量有严格限制,高校只能根据规定的数量进行申报,虽然各学院(系)可自主申报,但最终决定权都由行政领导说了算,甚至有些领导为了个人的利益,常常优先选定与自己所属学科相关的专业,由此导致学校专业布局不够合理,重复设置,规模小、效益低等现象,教学资源不能优化配置,影响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3)在现实中,由于学校办学中的观念和各项行政化的评价政策,如果没有专业或专业数量不足,引进人才就很难,在职教师也会不专心教学,因此,各学院(系)为了保住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会不顾自身的各项条件,争抢申报新专业,学校为了扩大专业数量及招生规模,也会视而不见,甚至鼓励他们申报。

2.课程建设与教学研究。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而课程是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基本组成部分,因此,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措施。近年来,各级政府、高校自身一贯重视课程建设,2007年教育部将课程建设列入本科质量工程,2011年又将课程与教学资源共享建设作为本科教学工程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受高校行政化管理体制的影响,较多高校课程建设成效并不明显,有些高校课程建设甚至存在应付了事的现象,为应付申报校级以上课程建设项目,仅重视极个别的课程建设。分析上述现象,主要有下列原因:(1)我国目前很多高校在课程设置的结构与布局及教学内容上存在大同小异的现象,后设置专业的学校模仿先设置的学校,普通院校模仿重点院校,主要是学校各级行政管理者办学思想和理念仍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考虑特色办学和社会需求少,只知按上级精神和领导指示办。(2)为了学校的荣誉,也为了学校各级行政领导的业绩,学校在课程建设项目上,会将经费重点投人在少数课程上,课程负责人一般也由行政领导牵头,省级或国家级精品课程等项目确实为学校争得了荣誉,但结果是在校内并没有起到先进示范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还起到反面作用,很多教师会有逆反心理,认为课程建设是领导的事,是极个别课程的事,影响了学校课程建设整体效果的推进。(3)大多数高校设立课程负责人制度,受官本位意识影响,课程负责人成了课程建设的全权代表,负责所有工作包括建设经费的使用,其他成员被边缘化,因此缺乏积极性,课程建设效果可见一斑。(4)有些学校的专业,因资源缺乏,存在少设课程的现象,甚至因人设课的现象也很多,前者大多是学校行政部门控制人员编制、节约运行成本的结果,后者大多是行政和领导照顾少数工作量不足的教师。此外,受行政政策的影响,专业开设新课没有优惠条件,由于备新课需要教师增加很多精力,教师缺乏积极性,总是推迟,即使接下来,也不能全身心投入,课程教学质量大打折扣。(5)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最终体现在教材建设上,由于各级领导对教材重视不足,加之对教材的重要性、学术性、创造性的认识上有偏差,各类评价标准偏低,特别是一部教材的效用抵不上一篇核心期刊上的论文,致使很多高校教材建设水平偏低。一方面,教学名师、教学专家不屑于编教材,即使主持编写也是挂名而已;另一方面,教学上并不突出、资历职称较低的教师编写教材积极性特别高,冲击了精品教材的选用。

3.专业负责人与队伍建设。教师是专业的灵魂,专业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关键因素,有了一支热爱教育事业、教学科研能力强、具有敬业奉献精神的专业教师队伍,专业办学质量才有保障。此外,每个专业的建设也需要有德才兼备、有组织管理能力的专业负责人承担组织和领导工作,一个好的专业负责人可以凝聚一支专业教师队伍,可以带好一个专业,还可以带动整个学校专业的建设。但是,随着专业的发展,学校行政制定的各项政策及行政化管理体制等会严重影响教师的稳定和水平提高,队伍结构不合理、人数不足、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积极性低、敬业奉献精神差等总是不同程度地出现,主要表现有:(1)据笔者了解,大多数高校均设有专业负责人,以领导和协调该专业建设工作,但是专业负责人这个职务基本上是一个虚职,在很多高校,其权力和地位抵不上一个教研室主任,对于专业队伍建设、专业发展规划、专业经费使用等很少有发言权,名义上接受学院院长(或系主任)领导,实际上是学院(系)领导直接负责专业建设,一个学术性、业务性工作岗位成了一个行政化领导兼职的岗位,而且学院(系)领导负责所属院(系)的若干个专业,工作效率和成效直接受到影响。这种领导体制,必然导致专业负责人及专业教师习惯于听从命令行事,依赖性增强,安于现状而消极被动,从而束缚了教师的个性和创造才能的发挥。(2)很多高校实行二级管理,院(系)权力增大,部门领导为了节约支出,一方面,大量减少教师外出培训进修以及参加学术性会议的机会,另一方面,减少教师编制,增加教师教学工作量,通过上述办法以变向增加部门行政经费,用于各类行政应酬及非公务性活动,在教职工中引起不良影响。(3)教师是专业建设的主体,专业办学水平的提高及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最终要靠教师具体来实现,上述行政化现象影响了在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的积极性,教师的创造性受到严重抑制,对学校专业的发展缺乏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甚至出现教学大纲等教学基本文件不齐全的现象。此外,由于行政部门和领导控制,社会厂矿企业高水平兼职教师难以引进,费用无法解决,也影响了专业队伍的建设。

4.专业条件与基地建设。实验室设备投入、基地建设等是专业建设的物质基础,必须重视专业教学基本条件建设。

根据专业建设需要,要加强投入,兴建新设施(特别是新专业),添置新设备,更新实习实验技术手段,增加最新图书资料,但是在行政化领导体制下,这些专业基本条件建设的常规需要常常得不到满足,往往滞后于专业发展:(1)不少高校专业发展严重不平衡,主要表现在重视程度上,校级以上重点建设专业的投入远超过其他专业,而在重点建设专业的推荐评审中,存在因人而异现象,行政干预现象严重,确定的往往是与领导有关联的专业,而且各级重点专业重复建设,经费使用缺少监管,投人与效益比远达不到预期目标。(2)在经费、实验设备、教学用房等教学资源使用方面,由于受到各级行政化评价标准的影响,很多高校在政策上严重偏向科研,有些高校甚至出现以研究代替教学、以学科代替专业的倾向,这些做法从多方面削弱了专业教学,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影响了专业办学水平。(3)目前,各高校实行的是有利于行政领导管理的跨学科专业的院系设置机制,这种机制导致了院系、学科和专业之间的严重分割,师资、图书及设备重复设置现象严重,资源得不到共享,经费投入浪费,也影响了专业的条件建设。

5.教学管理与考核评价机制。专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学、师资队伍、设备、图书资料等各个方面,教学管理是专业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的保证。目前,很多高校教学管理名义上是由行政教学单位和各级学术权力机构共同研究制定专业建设的具体任务和发展目标,即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相结合的机制,但实际上仍然实行的是行政化管理,所谓教学管理就是针对教师课堂教学考核、教风、教学质量评价、考试制度及试卷管理等的监控,将教师完全放在被管理者的位置,监控多注重结果,不注重对影响教学质量因素的形成性和过程性监控。多年来,国家对高校的评价导向性偏离教学,主要以博士点、硕士点、论文数、项目数、科研经费等指标来衡量,也造成高校政策性偏差,致使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长期存在。不少高校在政策制定上,对教学研究、教材、教学成果、课件、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等重视不够,尤其是在职称评审和津贴分配制度上,没有考虑专业教学成果的特殊性和滞后性,没有真正体现教师职业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没有关注教师工作的动态过程,评价标准简单化和指标化,过分强调技术因素和奖罚措施,主要以项目、论文为主评价教师的绩效,多考虑职称、职务、级别等静态因素,行政部门副处级领导不需要任何教学指标考核,享受的津贴标准比副教授还要高,学科专业带头人为了个人业绩,大多不愿坚持在教学第一线,校级教改项目课题、教材建设项目很少有教授申报等即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上述政策导向,没有起到学校各级领导预期的效果,反过来却给教职工带来新的不公,造成了教学管理中的恶性循环。

三、几点设想

行政化倾向严重影响了高校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去“行政化”成为当前高校提高专业建设水平、转换管理机制的切人点和突破口。但是,“去行政化”不是去行政管理,而是要去除专业建设过程中不科学和不合理的管理做法,笔者认为,主要应在下列四个方面强化改革力度:

1.真正树立以人为本、服务教学的管理理念,摒弃官本位意识。高校的行政管理要充分体现个性化和人性化的精神,实行柔性化、人性化管理,强调服务意识,管理部门以及行政领导要与广大教职员工之间建立畅通的对话和交流渠道,将尊重知识和人才落到实处,为教职员工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学习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广大教师参与专业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重视专业团队的建设和学习,根据专业队伍松散连接和教师劳动个体性等特点,在教改研究等教学活动中,行政部门要创造条件为他们提供合作与交流的机会,凝心聚力,为专业发展勤奋而努力工作。

2.在专业教学管理上,要塑造行政领导新角色,推行“教授治学”的群体决策制度,实行民主开放的管理模式。行政部门及领导,重点是要做好学校专业建设的规划,把握好专业发展方向,学校要根据专业的特点及专业建设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将专业建设管理权下放到专业负责人及专业骨干教师。同时,专业建设要强调全员参与,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团队的力量,实行专业教师队伍自主管理,真正让教师管理专业建设中的学术事务。

3.推行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打破学科与专业之间的界限,纠正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建立与完善学科与专业的相互支撑、互相促进的机制,打破教学与科研相分离的现象,实现科研成果与教学成果的相互转换,实现师资、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等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综合利用,提高办学效益。在政策制定上重视专业教学,构建充分体现教学中心地位和教学科研紧密结合的较为合理的评价与激励机制,建立有利于专业建设的、全新的、立体的注重评价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与技巧、能够延伸学习能力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充分调动教师投入专业教学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在专业建设中不断改革创新,促进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和学科专业的协同发展。

4.完善校内监督机制,保证专业教学资源的合法与合理使用。为了防止教学资源被滥用、盗用,各高校必须完善各项监督机制,强化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等教学机构的权利,强化它们在学校资源分配中的辅助决策职能,提高它们在学校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源头上遏制资源浪费及资源分配不公现象的产生。要建立有利于跨学科交叉专业发展的机制,打破条块分割机制,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发挥教学资源的最大效益。

 

 

关闭窗口

推荐文章  
· 关于印发《南昌工程学... 2023/04/26
· 关于做好“全国大学生... 2023/02/21
· 关于印发《南昌工程学... 2022/11/15
· 关于召开南昌工程学院2... 2021/06/29
· 汪胜前副校长带队检查... 2021/05/28
热门文章  
· 关于公布2021年学位外... 2021/04/30
· 关于落实2020-2021学年... 2021/04/23
· 关于2021年上半年全国... 2021/03/19
· 关于2020-2021学年第2... 2021/03/12
· 关于做好2021年春季学... 2021/03/03

 

  Academic Affairs Division of Nanch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天祥大道289 邮编:330099

Copyright © 2010 - 2011© 南昌工程学院教务处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