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机构设置|规章制度|人才培养|教务运行|学籍管理|实践教学|教学建设|教室管理|创新创业教育|劳动教育|公共服务

 
当前位置: 首页>>教学工作动态>>正文
 

谈地方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4-09-13 09:51  

 

张子照a,朱晟利b

稿件来源】《教育探索》 2011年第7期(总第241期)

作者简介】张子照(1978一),女,武汉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朱晟利(1974一),男,四川营山人,副教授,博士,硕导,从事教育学原理研究。

 

摘要】地方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有立项评审的客观性受到质疑、“特色”不够突出、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与其他项目的边界模糊、全员参与意识不够浓厚、科研化倾向明显及指导与监督机制缺乏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创新特色专业建设点遴选机制、加强特色专业建设的过程监督、准确定位“特色”、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突出师资队伍建设等。

关键词】特色专业建设;问题;对策

 

到2010年,国家“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已完成了第一轮建设。地方本科院校已立项并建设了大批国家级、省级、校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这些特色专业建设点在取得建设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认识这些问题,寻找解决办法,对于推动下一轮“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发挥地方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的示范带动功能、加快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地方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1.立项评审的客观性受到质疑

由于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立项主要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来操作,且实行限额申报,故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就根据各校现有的专业设置数量及科类分布情况,确定各高校特色专业限额,并按照限额确定各校的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现在的问题是,这一限额的标准是什么?此外,由于缺少政府和高校以外的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监督和评审,特色专业建设点立项的公平性、客观性也受到质疑。另外,国家级特色专业评审较少分类型和层次,且指标体系设计单一,难以体现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地域的高校的差异。地方本科院校与部委属大学相比,在教学软硬件设施、学生生源等各方面均处于弱势,导致绝大部分国家级特色专业为部委属大学获得,挫伤了地方高校参与质量工程的积极性。

2.“特色”不够突出

“特色”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应有之义。然而,相当一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特色专业的“特色”不够突出。具体表现在:在人才培养上,与社会需求脱节,未能准确反映出社会对高等教育和人才的现实与潜在的需求,较多地移植部属院校的改革举措,欠缺吸收、消化和创新。在培养目标上,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学校的办学条件不够,人才缺少特色,大部分都定位在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方向上。在培养模式上,各学校基本上大同小异,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着“后来的模仿先上的”、“普通的模仿名牌的”、“地方的模仿中央的”等问题。有能力、资源充足的学校多设课程,能力低、资源紧缺的学校少设课程,甚至还有因人设课的现象。由于不少地方本科院校特色专业的特色优势不明显,致使不同高校同一专业培养的人才差异性小,相互替代性强,造成同一专业学生之间在就业市场上竞争激烈。

3.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与其他项目的边界模糊

特色专业建设作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一个建设项目,与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紧密结合,也与教学团队建设项目、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项目相关。但从“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评审的实际操作来看,由于特色专业建设与其他项目内涵与界限并不十分清晰,常常造成一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立项后,其国家级教学团队、教学名师、精品课程、实验教学及实验区项目建设也占优势,出现“马太效应”。这直接导致各类项目经费集中在某些院校和某些专业上,经费出现二次甚至多次的投入,而绩效却与一次性投入差别不大。

4.全员参与意识不够浓厚

在部分地方本科院校中,一线教师参与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的积极性不高。其原因除了思想观念的转变有一个学习与认同的过程之外,很多项目和荣誉由学科领域的知名学者、各种人才计划的承担者或是行政领导掌握,挫伤了真正从事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另外,在高教资源不足、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一些地方本科院校为了获得更多的包括特色专业在内的国家级和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将主要精力放在人才培养质量以外的环节上,如拉关系和做表面文章等,背离了质量工程项目实施的宗旨,降低了学生的受益面。

5.科研化倾向明显

我国高校历来有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这一倾向也反映在特色专业的建设中。在地方本科院校内部,不少特色专业建设点要么以重点学科建设做支撑,要么依托于重点建设研究基地。如此态势貌似一幅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的欣欣向荣景象,实则反映了立项评估标准或程序的偏差,体现了较严重的科研倾向,直接预示着特色专业建设点验收和评审可能只以科研这只“有形之手”来代替教学,致使特色专业建设变味成了“特色科研建设”。

6.指导与监督机制缺乏

立项后的特色专业建设点在建设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控,项目的评估验收环节相对宽松,导致特色专业建设“重申报、轻建设”的情况在很大范围内存在。不少地方本科院校将获得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的数量作为体现学校实力的重要指标,申报的热情很高,但想尽办法获得立项后,建设的热情锐减。有些院校在申报时花了些力气做网页,但在评审结束后就将有关资源从网上撤除,或者是立项几年后网页都没有更新过,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成果与资源不能共享。

二、地方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对策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长期以来我国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留下的弊病,也有特色专业建设点遴选及管理上的疏漏。结合地方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实际,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尝试提出地方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对策。

1.创新特色专业建设点遴选机制

特色专业建设点遴选是特色专业建设的第一步。能否选出真正具有优势和特色的专业进行建设,不仅关系到该专业建设的成效问题,而且关系到整个专业建设的生态问题。在已有的特色专业建设点遴选中,由于实行限额申报,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名额太少,只能做校内平衡;还有一些推荐上去的专业建设虽有特色,但学校整体实力被评委认为不够而被拒之门外;此外,专业建设点确定也有较多的包装成分或名人效应在内。这一方面源于评委们大都来自重点高校,对特色专业的认识更多地停留在学校实力上;另一方面源于评委们评阅时间太短,评阅方式简单。评委需在很短时间内看几页申报表,问几个问题就打分,没有时间核实信息的真实性。因此,必须创新特色专业建设点遴选机制,并在专业建设点的遴选中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不能只看学校级别。我国各级各类高校都拥有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服务范围,不同的高校虽然设置有相同的专业,但经过高校结合自身实际的多年建设,相同的专业已经形成了不同的特色和优势。尽管部属高校在办学硬件和软件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专业实力可能较雄厚,客观上特色专业建设点更多从中产生,但不可否认的是,地方院校在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不少具有特色和优势的专业。所以,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的确定不应只盯着部属高校,也不宜以指标分配的方式来进行平衡,应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基础上,遴选出真正具有特色的专业进行建设。二是应聘请各个层面的学者和专家参与评审。由于特色专业的办学质量涉及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和认可,所以除聘请高校学者参加评审以外,还有必要吸收一些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等部门参与评价。还可以为了避免名人效应和“拉关系”等弊端,考虑请部分省外高校专家参加评审。三是评审前应组织专门人员核实申报的信息是否属实,对弄虚作假者要严肃处理。如有必要,可以将申报同一个专业的申报表在申报该专业的单位之间传阅,这样不仅可以互相监督,而且可以互相学习。四是评价和考核的标准要尽可能量化,以便做到客观公正。

2.加强特色专业建设的过程监督

加强特色专业建设的过程监督,就是要克服立项后的特色专业建设点缺乏有效指导和监控、项目的评估验收只看结果的弊端。由于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等原因,专业建设、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因此,在特色专业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学校、社会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对建设情况进行监控,以保证专业的建设、运行以及建设计划保持动态适应。目前对特色专业建设的监督集中体现在特色专业建设点获批后签订的“任务书”上。如教育部规定对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只落实签定的任务书,但在验收时是否完全按照各专业自定的“任务书”完成情况进行审核还不确定。现在的问题是“任务书”是申报单位自己填写上报的,客观上形成了评估标准由被评估者自己确定的情况。更让人担心的是“任务书”是申报单位在已经评上“特色专业建设点”之后填写的,这为申报单位自己降低任务难度提供了条件。可见,“任务书”不能作为特色专业建设的唯一评估标准,如果非要以“任务书”作为特色专业建设的唯一评估标准,此“任务书”也应在“特色专业建设点”确立之前填写。

为加强过程监督,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的教育主管部门应定期向社会公布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建设成效和评价结果,以利于考生报考和督促学校努力提高特色专业的办学水平。学校应成立特色专业指导委员会,并负责监控,其成员应由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企业、咨询机构等有关部门的专家组成,监控内容应包括专业建设是否按照计划进行,是否达到预定目标,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是否得以提高,特色专业建设中的教学资源分配和利用情况,等等。对于特色专业建设和运行中出现的问题,监控部门要加以分析,找出原因,如属于可控制的不利因素,要督促专业建设部门尽快加以纠正。需要注意的是,特色专业的称号不应是终身的,应规定一定的有效期,并建立一种淘汰制度和滚动机制,以利于激励和约束特色专业建设部门保持和巩固特色,并给新建特色专业以机会和动力。

3.准确定位“特色”

有一种论调认为,在目前国家统一的专业设置政策下,地方本科院校的专业只能向部属院校学习,所以根本没有优势,也谈不上特色。这种认识是偏颇的,虽然不同层次的高校有相同的专业是客观现实,但是,专业本身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其人才培养形式和内容也会多种多样。与部属院校相比,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方向、办学传统和办学资源整合等影响人才培养的因素并不完全一样,但只要认真挖掘,一定会找到自己的优势和生存空间。美国拥有3600多所不同类型的学院和大学,可提供不同层次的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各校为了招徕学生求得生存,纷纷挖掘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他们的办学理念是值得借鉴的。因此,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地方本科院校必须找准和提炼出自己的特色专业的特色定位。具体说来,地方本科院校的特色专业在定位特色时要考虑以下几点:一是体现“地方性”。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宗旨需要面向地方,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急需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一线人才,专业建设要充分依靠地方的现有条件和优势条件来开展。二是凸显“实用性”。特色专业的设置要通过对社会发展背景(包括社会总的需求情况、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本地区支柱产业和经济发展规划等)、行业背景(包括现有行业运行状况、技术人员的数量和结构以及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量等)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和科学周密的分析,并组织专业委员会对人才需求和专业设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论证。三是要具有“口径适度、宽窄并存”的“适合性”。这是为了满足时代发展和社会职业岗位的外延和内涵不断拓展的需要。为此,要研究社会分类的变化,根据各职业岗位的特点,选择具有教育效益和生源充足的专业作为特色专业。四是要注重“复合性”。地方本科院校应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优势实行专业整合,形成特色专业。

4.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一般来说,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一是要选择构建培养方案的主线。培养方案主线是旨在让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而设计的一种发展线路或路径。地方本科院校特色专业需要从学科发展的综合化和整体化高度来重新审视人才培养过程。所培养的人才既要具有共性,又要具有个性,要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应当从以往的以“学科本位”为主线转变到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的特色专业培养方案的主线上来。根据各自学校特定的办学类型、办学层次、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布局、师资条件、学生特点等来设计,并有所侧重,形成百花齐放和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要根据不同的学科专业,选择不同课程体系的结构模式。与传统的课程设置以“学科本位”为主线不同,地方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可考虑“按学科大类招生、宽口径分流培养”的课程体系结构模式。这种模式将普通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学科和跨学科教育课程整合在一起,适应了特色人才培养的需要。三是选择适当的技术路线对教学计划进行修订。在普通教育平台上加强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设置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模块与数学自然科学基础模块,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在专业教育平台上融入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使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

5.突出师资队伍建设

优良的师资队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保障。必须承认,地方本科院校的地理位置、工作环境、教学条件、生活待遇等方面都和部属高校存在一定差距,师资队伍建设成了特色专业建设发展亟须突破的瓶颈。为此,地方本科院校必须采取措施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素质优化并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专业教师队伍。概括起来是:一要推进教学名师建设,确保德高望重、学术造诣高的教授在本科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积极推进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名师建设的同时,选拔一批具有良好师德、授课方式灵活、教学效果好的教师作为校级教学名师,并提高其待遇。这样可以带动更多的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从而提高特色专业师资队伍总体教学水平。二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模块设置,建立特色专业教学团队,鼓励教师合作,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三要在人才引进和配备上向特色专业倾斜,努力促进教师不仅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素养,而且在操作技能传授方面是能工巧匠。四要注重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从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聘任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高水平专业人才承担教学任务和开设讲座。

 

 

关闭窗口

推荐文章  
· 关于印发《南昌工程学... 2023/04/26
· 关于做好“全国大学生... 2023/02/21
· 关于印发《南昌工程学... 2022/11/15
· 关于召开南昌工程学院2... 2021/06/29
· 汪胜前副校长带队检查... 2021/05/28
热门文章  
· 关于公布2021年学位外... 2021/04/30
· 关于落实2020-2021学年... 2021/04/23
· 关于2021年上半年全国... 2021/03/19
· 关于2020-2021学年第2... 2021/03/12
· 关于做好2021年春季学... 2021/03/03

 

  Academic Affairs Division of Nanch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天祥大道289 邮编:330099

Copyright © 2010 - 2011© 南昌工程学院教务处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