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机构设置|规章制度|人才培养|教务运行|学籍管理|实践教学|教学建设|教室管理|创新创业教育|劳动教育|公共服务

 
当前位置: 首页>>教学工作动态>>正文
 

普通高校本科校内专业评估体系研究
2014-09-13 20:46  

 

王玉琼,万明霞,戴立益

稿件来源】《教师教育研究》第25卷第520139

作者简介】王玉琼(1996-),云南大理人,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博士,助理研究员。万明霞(1966-),上海人,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助理研究员;戴立益(1966-),上海人,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校内专业评估是高校发挥专业建设积极性、能动性,实施专业“自我诊断”,自觉推动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是对教育部门组织的由外部专家实施的(校外)专业评估的重要补充。校内专业评估目的在于:通过校内专业评估实践,构建专业持续发展的促进机制;凸显专业评估“常态化”,构建“低重心、常态化、开放式”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机制;通过专业评估,构建“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作为一个“立体”的运行机制,校内专业评估体系的设计和运行必须以“理念创新←→机制设计←→实践探索”为基本模式。在设计的理念层面应围绕“内涵建设”,立足“学生”与“专业”的共同发展;在具体的评估体系的设计上,应以专业特性为导向,凸显体系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具体的评估体系的运行上,应凸显评估体系与实践的互动(并通过互动完善评估体系),实现“上行”与“下行”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校内专业评估体系;研究;上行;下行

 

随着本科教学质量评估“常态化”趋势的日益显现,“校内专业评估”这一在20世纪80年代被提出并付诸实施的“新事物’,逐渐走上前台,并不断受到国内高校的重视。在“校内专业评估”的方法和手段不断翻新的今天,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层而对这一逐渐走向“体系化”教学评估体系进行科学审视和系统分析十分有必要。惟其如此,才能够推动“校内专业评估”活动卓有成效地开展,保证其在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都能够科学、有序地发展。                                     

一、校内专业评估体系的产生动因与背景分析   

美国等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专业评估是保证本科教育质量,推动本科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专业评估力度也逐渐加大,专业评估体系、运行机制、评估标准体系建设也逐渐成熟。外部评估从国家到地方、从教育行政部门到专业学会组织等,逐步形成体系。但外部评估的“利益相关性”特征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效能,并有可能将其推向“异化”。同时,由于缺乏“非利益相关性”的系统的高校内部“自评机制”与其对接,外部评估极易出现“形式化”倾向。鉴于此,无论从哪一个层面而来看,构建和完善与外部评估体系相匹配的内部评估体系,都成为高校评估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1.外部动因:外部评估的“异化”呼唤着内部自评体系的出台

外部专业评估多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组织或者由专业学会等组织实施。外部评估的主体主要由行业或者专业的专家学者、教育管理部门管理者等组成,其所依据的往往是具有相对“普遍”意义的标准体系(当然,这一体系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外部评估体系的日渐成熟,其运行机制也越来越系统和有机,呈现出系统化、科学化和高效运作的特征。毋庸置疑,外部评估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高校专业的发展。外部评估机制在近年的高等教育评估中,也逐渐显示了其优势:标准的系统性、客观性和全而性;评估过程的客观性以及评估结果的相对公正性。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利益相关性”正在削弱外部评估的效能。外部评估的结果往往对高校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合格”、“优秀”以及“不合格”的评定等次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利益”。外部评估往往由于“利益相关性”而出现“异化”—评估的“工具”定位逐渐向“目标”定位转化。除了“利益相关性”这一劣根性,外部评估还逐渐暴露出以下不足:第一、作为一项“静态”评估,无法真实反映专业发展趋势;第二、作为基于“结果”的评估,很难深入挖掘“结果”背后的原因,无法起到帮助和督促专业和教育质量改进和提升的作用;第三、“一评了之”的“形式化”现象严重,极易导致评估结果“失准”,形成“居中效应”。由于“利益相关性”,受评者往往极力展现其优势,掩饰其“不足”,因而就使得外部评估“失效”。在缺乏基于“自曝家丑”的内部评估机制的配合下,外部评估的结果有可能与初衷相悖:无法通过评估发现高校发展中的不足,推动高校的发展。因此,迫切需要以一种内部评估体系来弥补这一不足,也正是在这一外部动因推动下,校内专业评估体系逐渐应运而生。   

2.内部动因:高校专业的发展呼唤自我诊断体系的出现  

在“利益相关性”等因素作用下,外部评估体系无法有效地帮助高校实现对学校发展、专业发展的“他查”,因此也影响了高校对自身状态的准确认识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科学判断。在这一情形下,启动高校的“自检”装置是必须之举。外部评估与校内自我评估的关系如同“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对关系。相较而言,作为“自我批评”的内部评估机制,其深入程度、全而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触动都是外部评估无法企及的,也正是由于这一类似感触和体悟“切肤之痛”的内部自我评估,才更为有力地促进高校在清晰的自我认识和深刻的自我反省中“奋蹄扬鞭”,取得更有成效的发展。内部评估不牵涉到大学的排名以及相关利益,其推进的真实程度更为确切,推进的时效性和推进的顺利程度更为有效。    

专业发展离不开对自身的“诊断”,依据外部评估的手段、标准,以及行业或者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等外脑,以自检的方式,自曝家丑,发现不足,并提出改进方案,监督落实,是校内专业评估的思想动因。同时,作为一个过程评估,校内专业评估的目的不在于结果而主要在于过程以及其后的改进,即以诊断为抓手,以出“药方”和治病强身为根本诉求。

   

二、构建校内专业评估体系的目的和意义   

校内专业评估是高校对本校专业的科学、系统的“自评”,与一般意义上的高校专业自评有较大区别。校内专业评估体系是构建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推进专业建设的一项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具有良好的操作性并具有开创性的管理举措。作为一个系统、科学、且体现出一定张力的评估体系,校内专业评估有其独特的优点。   

1.“校内专业评估”体系的内涵、特征   

校内专业评估体系,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第一、评估的主体是专业领域的一流的学科专家以及管理专家(专家来源可以是校内、校外),以实现对专业的准确判断和全面把握。第二、评估的方式为开放式、动态性评估,全而深入专业的每一个层面。第三、评估的标准依据。参照一般标准,根据学校专业发展规划,制定校本标准。第四、评估的结果及运用。评估的目的并不是给出奖励或者惩罚等静态处理结果,评估主要目的是对专业的现状进行客观描述,并与目标进行比照,重在找寻不足,对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并对己经可以实现重大突破的专业及领域,给出提升建议。当然,校内评估体系的重点还在于对结果运用的全面监控,即督促和帮助专业设计提升方案,并监督其后续运行过程。同样可以从以下多个角度来理解校内专业评估这一概念:从评估内容来看,校内专业评估是一种形成性评估;从评估主体来看,校内专业评估是专业自评与学校他评的有效结合;从评估方式来看,校内专业评估是评估、咨询与研讨的结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学术活动;从评估功能来看,校内专业评估是一种诊断性评估,评估的重点不在于对专业等第的评判以及排名,而是在于对照发展目标,研究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建议。   

校内专业评估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是对外部评估的有效补充。校内专业评估体系是一个科学系统、动态灵活、运转高效且能够有效与专业建设对接的体系,体现出以下方而的特征和优势。第一、系统科学。主要体现在评估体系和评估机制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上,能够保证专业评估的覆盖而和深入程度,保证评估的效能。第二、兼顾“特殊”与“一般”,有效地推动高校专业的合规律地发展。比如,评估的标准设定上体现了“特殊性”与“一般性”结合的特色,既考虑到一般性和普遍性的标准,又根据学校、专业,灵活地设定符合自身发展定位和所需的标准。如被评专业明显高于基准水平的,则可以根据一流学科(甚至参照国外高水平大学)设定,如属于弱势学科,则可根据基本标准,以免走入“拔苗助长”的误区。在评估上既不好高鹜远,又不妄自尊大,合乎自身的发展与动态调整标准。第三、通过“上行”和“下行”相结合的运作系统,实现与专业建设的有机对接。所谓“下行”,就是专业评估的“标准—评估效果—改进建议—改进实践”的过程,所谓“上行”,就是“建设实践—再评估—评估体系改进”的过程。第四、动态灵活。校内专业评估与校外评估不同,其具有随机性和动态性特征。即根据专业的建设阶段、程度,实时进行评估;根据学校发展目标,灵活调整评估方案,力求使得评估更好地“服务”于专业发展和需要,符合专业建设的特征。第五、过程导向与评估的长效性。与外部评估不同,校内专业评估不强求结果的“强制分布”,而重在“评估—建设—再评估—再建设”的过程,实现了评估的重心后置,有效地服务了专业建设之需,并体现出了鲜明的长效、高效特征。   

2.构建校内专业评估体系的目的   

通过专业评估,构建专业持续发展的促进机制,创新内部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形成有利于本科专业科学、健康、高效发展,不断拉近与世界一流大学的距离,是校内专业评估体系设计的直接目的。当然,作为一项推动高校本科专业科学发展的体系,其设计和运行的最终目标还是在于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吸引优秀学子就读,让学生受益,进而形成专业办学的良性运转机制。   

第一、通过校内专业评估实践,构建专业持续发展的促进机制。通过评估,为专业发展把脉诊断,帮助专业在科学规划中实现特色凝炼,形成专业优势;督促各专业按照学校的战略发展目标和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学习、研究和借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专业建设的经验与成效,从而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吸收国际化先进元素,赋予专业建设的国际化维度,明确发展方向,确立参照标准,制定高水准的前瞻性的专业发展规划,构建专业持续发展的促进机制。   

第二、凸显专业评估“常态化”,构建“低重心、常态化、开放式”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专业评估实践强调建设重心下移,强化院系专业的主体办学意识。通过专业评估,使得每个专业认真思考办学定位,一切举措围绕专业建设来开展,切实提高专业建设水平。通过“常态化”和“简约化”专业评估,追求效率与质量之间的最佳平衡。借助“开放式”评估模式,邀请校外知名专家和师生员工共同为专业建设诊断问题,提出建议。   

第三、通过专业评估,构建“招生一培养一就业”联动机制。招生、培养和就业共同构成人才培养互相关联、互相影响、不可分割的系统。以专业评估为契机,构建“招生一培养一就业”联动机制,整合相关职能部门,充分发挥其相应的职能,进行合作协调,形成协同育人的教育合力。   

3.构建校内专业评估体系的意义   

已有的实践证明,科学系统的校内专业评估体系的运作,对于促进专业提升,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校内专业评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激发专业办学的内驱力。校内专业评估体系旨在构建“低重心”的专业建设运行机制,使得院系作为专业建设主体的地位得以进一步确立与保障。通过专业评估,激发专业办学的内驱力,各院系主动反思专业办学资质与能力,自觉寻找自身与国际一流名校同专业办学水平之间的差距,在思想上生成了专业办学自省力,在行动中形成了专业建设的自觉力。    第二、增强专业持续发展的推动力。专业评估采取评估与研讨相结合的方式,显现了专业评估的学术性特征。专业评估过程开放,营造了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呈现出了齐心协力提升育人质量的良好势头。邀请同行专家群策群力,开阔专业内涵建设的思路,明晰专业特色发展的路径,积极构建专业设置预测机制,研判专业发展的可为与可行,演化成专业良性发展的促进力,增强专业持续发展的推动力。   

第三、形成部门间联动育人的协同力。专业评估构建了招生一培养一就业联动机制,打破了以往职能部门相对独立的状态,化解了管理体制机制中“培养部门的条块分割”与“完整人才的系统培养”之间存在的矛盾,借助相互合作、整体协调的机制,有效破解了育人难题。   

第四、提升质量监控系统的运行力。从教育质量发展途径多元化而言,专业评估既包含教学质量的监控属性,又兼有教学质量的保障属性。专业评估通过优化培养方案,完善学校管理机制,服务学校决策,改革教育教学,推进人才培养工作,将这两种属性同时表达,体现了学校质量监控和保障之间的一致性,稳定性与常态性,提升了质量监控系统的运行效力。

 

三、校内专业评估体系的设计与实施   

作为高校本科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校内专业评估体系仍然是一个“新事物”,仍然处于不断的摸索和总结中。因此,必须根据高校本科教学质量评估的相关指导文件精神,通过手段、方法以及运行机制创新,保证这一评估机制的科学、高效运行。校内专业评估体系,是一个“立体”的运行机制,科学设计和健全这一机制,必须以“理念创新一一机制设计一一实践探索”为基本模式,实现“上行”与“下行”的结合。   

1.评估理念:围绕“内涵建设”,立足“学生”与“专业”的共同发展

评估实践的定位催生了评估理念的生成。评估实践应秉承以下核心理念:第一、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推动“学生发展”。专业评估指向专业的建设与特色发展,在更深层次上为探索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培养的专业教育方式,特别是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丰富性而集思广益。评估体系设计和运行中,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机制设计,让学生广泛、深入地参与到评估活动中,切实将专业评估和专业建设落实到推动“学生发展”的目标上;第二、以“诊断”方式,为专业发展提供支持。专业评估体系必须以“诊断”方式全面而系统地矫正专业定位,诊断培养方案,调整培养目标,衔接课程逻辑,分析专业前景,从而替专业把脉,为每个专业的特色发展提供建设性的咨询意见和建议,最终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第三、通过“规范”的建立和完善,促进本科专业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专业评估注重对教学基本运行机制的检视,从设计评估方案到研制评估指标,都充分围绕专业规范的基本要素展开。要求院系确立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明确的办学理念,形成匹配培养目标和规范的培养方案。在专业评估中,学校要求专业第一负责人提交专业汇报,要求专业汇报聚焦专业建设背景、培养方案、课程资源、实践教学、科研支撑教学的情况等方而,要求专业整改方案科学且可操作。通过对建设规范的进一步明确,帮助专业厘清办学思路,进一步紧扣各个办学环节,树立专业质量观,切实做到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向规范要质量,促进本科教学持续发展。第四、促进“特色”专业壮大,推动本科教育的特色发展。专业建设是学校办学整体中的一部分。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办学目标,这些都会给专业的发展打上深深的烙印。这种烙印是专业特色形成的重要元素。专业特色是专业的生命力所在。因此,专业评估不仅是向规范要质量,更是加强专业特色建设,以特色求发展。以专业评估为抓手,探索专业建设实践,丰富专业建设理论,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形成有效的专业建设机制,建成一批高水平、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和教学质量的特色专业,从而引导学校结合自身实际,科学准确定位,发挥办学优势,推进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多类型和紧缺人才的需求。   

2.评估体系设计:以专业特性为导向,构建科学、合理、可操作的评估体系   

专业评估不同于综合性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专项检查。专业评估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依赖于评估体系与学校办学实际的契合程度。评估工作的实际推进要求我们必须从专业建设的基本要素出发,构建符合学校实际,遵循专业特性的评估体系。       第一、评估体系的构建和运转的原则。校内评估工作遵循三大评估原则,即强化特色、分类指导和常态实施。强化特色是指在评估中贯彻“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通过专业评估,使各本科专业明确办学思想,找准专业定位,加强教学建设,强化教学管理,促进教学改革,形成专业特色。分类指导是指评价标准体系要兼顾专业实情和发展趋势,能够反映专业特色。由于各专业的历史、规模、条件、学科性质的不同,评估的重点也不同,新建专业重点考察基本办学条件是否具备,教学规范和规章制度是否建立健全,而办学历史较长的专业重点考察办学特色的形成和改革创新成果的培育。常态实施是指要变水平评估为常态评估。评估方案和过程力求简约,评估主要内容限定在院系教学管理的基本职责范围内,既避免给院系和教师增加工作负担,不影响院系日常工作的开展,又使院系真实感受到评估过程及其反馈意见对院系发展和教学工作开展有指导和帮助。     第二、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是校内专业评估机制建设的关键,也是机制运行的起点。指标的科学性、适度超前性,往往可以起到帮助专业对照“一流”进而“奋蹄扬鞭”的效果。缺乏科学性的指标,往往会导致评估的失效。科学地构建指标体系主要包含以下步骤:首先是确定指标的确立依据进而形成初步指标体系。具体而言,有评估专家、专业负责人、评估组织方等,采取“圆桌会议”的形式,根据国家专业评定标准、专业发展规划、对照(高校)专业特征、专业发展趋势等,协商形成初步的指标体系。第二步就是根据指标体系,由专业组织模拟自评,再采用“圆桌会议”修订指标。当然,校内专业评估的指标体系是动态的,需要通过评估不断完善和修正。此外,作为一个科学的评估体系,需要根据专业的发展程度不同,形成分类二级指标和观测点。对于发展水平高的专业,其二级指标的对照专业应该为“世界一流”(或者“国内一流”),相应的观察点也应该以“创新”“创造”等为特征。而对于新建专业以及相对发展较为滞后的专业,在寻找参照系时则不能好高鹜远,需要在既有基础上适当超前。科学的校内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应包括专业规划、招生情况、就业情况、师资队伍、课程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本科生国际国内交流、教学管理、专业特色、专业对学校的要求等一级指标和观测点。考察指标和观测点描述清晰、可操作性强,便于全面了解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情况。   

3.评估机制的建立与运行:“上行”+“下行”结合的“回路”运作模式   

科学的评价机制是一个由“下行”和“上行”两个通道构成的交互运行的运转机制。所谓“下行”是指由“评估标准体系的形成一评估实施一监督改进”构成的运转过程,通过“下行”实现评估的有效“落地”。所谓“上行”指由“评估实施→评估标准体系的修订→二次评估”构成的运转过程,通过“上行”实现评估体系的完善。   

整个机制运转包含了三个阶段:标准体系形成阶段一评估阶段一监督改进阶段。其中,标准体系形成阶段包括了通过“圆桌会议”形成初步指标体系阶段和接受“上行”建议的修订阶段。评估过程包括五个主要评估环节,即专业自评、同行评价、现场考察、评估反馈和再评价。专业自评是指被评专业对本专业办学情况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撰写专业建设情况自评报告,报告包括以下内容:院系及专业简介、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及设计思想、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大纲、专业未来发展思考以及其他可以反映专业建设和改革情况的材料。同行评价是指学校聘请教育部高等学校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3人对专业自评材料进行审阅,并就专业办学目标是否清晰、专业建设是否有特色、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等方而撰写书而意见和建议。现场考察是指由教务处牵头、邀请国内同行专家、校教学委员会委员2-3人、招生办公室、就业指导办公室负责人和用人单位代表等组成评估专家组,通过专家一对一访谈学生和教师代表,现场听取专业负责人汇报,专家提问等方式,紧扣专业建设的内容,重点考察专业建设背景、培养方案设计、课程资源、实践教学、学科和科研优势对本科教学的支撑情况、专业特色发展等方面。在国内专家参与评估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实施专业国际评估。专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困惑在现场评估中得以集思广益。评估结果反馈是指学校将评估意见反馈给专业,并要求专业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及规划。再评价是指各专业根据所提出的举措进行认真整改,学校组织专家组在一定的时期内进行复查,考察专业评估的实效。同时,评估过程实现了“招生—培养—就业”联动,评估需要的相关数据事先由职能部门采集汇编,评估现场吸纳用人单位代表参与,进而使得社会对专业建设的需求得以进一步表达,专业建设的社会维度便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保证。

评估机制的第三个阶段是推动评估建议“落地”阶段。专业评估的目的在于推动专业的改进,提升专业的发展水平。因此,校内专业评估最终必须落实到专业的改进上。在校内专业评估的运行机制的末端,也是最重要的一端,就是形成专业改进规划以及行动路径图,进而卓有成效地实施改进。   

总体而言,校内专业评估机制是一个“立体多维”的、有机的运转机制,作为一种常态的运转机制,其通过“下行”、“上行”两个通道,实现了自体的实时、常态更新,通过多维的轮转,实现“机体”的“柔性”升级。当然,这一机制在当前发展阶段还有诸多不足,如指标体系的科学性还需要进行更为有效的论证、提高,为提升“下行”通道的末端—督促改进阶段的效能,还需要探索构建更为有效的制约机制等等。

 

关闭窗口

推荐文章  
· 关于印发《南昌工程学... 2023/04/26
· 关于做好“全国大学生... 2023/02/21
· 关于印发《南昌工程学... 2022/11/15
· 关于召开南昌工程学院2... 2021/06/29
· 汪胜前副校长带队检查... 2021/05/28
热门文章  
· 关于公布2021年学位外... 2021/04/30
· 关于落实2020-2021学年... 2021/04/23
· 关于2021年上半年全国... 2021/03/19
· 关于2020-2021学年第2... 2021/03/12
· 关于做好2021年春季学... 2021/03/03

 

  Academic Affairs Division of Nanch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天祥大道289 邮编:330099

Copyright © 2010 - 2011© 南昌工程学院教务处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