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机构设置|规章制度|人才培养|教务运行|学籍管理|实践教学|教学建设|教室管理|创新创业教育|劳动教育|公共服务

 
当前位置: 首页>>教学工作动态>>正文
 

刘谟炎同志在2014年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4-09-15 08:51  

 

校党委书记 刘谟炎

2014422日)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今天的教学工作会议既是一年一度的例会,也是学校继二届五次“双代会”后,深化教学工作内涵建设关键时期,主动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刚才, 金志农同志作了题为《标准引领,特色固本,切实提高专业建设水平》的报告,水利与生态工程学院杨文利和人文与艺术学院张记刚同志从专业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分别作了交流发言,听了很受启发;会上还表彰了获得2013年度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集体和个人。在此,我代表学校党委,向今天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 向为学校教学工作做出贡献的广大教职员工, 表示衷心的感谢! 希望你们继续保持昂扬的斗志和旺盛的干劲,继续为学校改革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为开好这次会,我认真通读了省内外54位高校党委书记在教学工作会上的讲话。他们对教学工作的认识是如此精准,提出的工作举措亦是如此有力,对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认为学习好党委书记在教学工作会上的讲话是做好教学工作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

下面,我代表学校党委,就如何贯彻和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工作,简单谈几点意见:

一、坚持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大力加强“三风”建设

高等院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四大基本职能,其中最主要、最根本的任务是人才培养。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随着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变革,大学的功能也在不断扩展,但其核心功能——人才培养始终没有变。教学是高校培养和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创新人才的主要措施,是大学与生俱来的职责,没有教学,大学也就不能称之为大学。因此,不管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处于什么阶段,也不管什么类型和层次的大学,都必须牢牢把握人才培养这个根本,而教学工作又是人才培养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和过程,教学工作在学校工作中始终居于中心地位。因此,始终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牢固确立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理念,这是大学生存之道、发展之基。离开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质量就难以保证,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也将难以实现。对此,我们一定要做到思想统一、认识到位,行动统一、落实到位,否则就会迷失方向,偏离航线。

近年来,学校始终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不动摇,坚持走科学化定位、特色化发展的道路,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取得了教学工作的丰硕成果,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但从横向比较,我们与高水平大学之间在办学实力上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在教学工作上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特别是在校风、教风和学风方面。比如,大家也清楚地看到了,一年一次的教学工作会,有不少人迟到和早退,还有人无故缺席,如此蔓延“传染”,任其发展,也就会对无故旷教、无故旷课不以为然,考试作弊也就不当回事。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严重影响着学校建设和发展。教学管理干部不参加教学工作会,你怎么了解学校下一步教学工作的重点?你所在教学单位的教学怎么搞?这些问题必须加以认真解决。在学校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建设什么样的校风,教师的敬业精神、工作态度、教学水平如何,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风气如何,干部职工的工作能力、服务水平如何,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发展步伐,直接影响到学校提高办学水平的进程。只有当广大教职工将自己的事业发展与学校的兴衰荣辱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当广大学生明白他们的前途和命运与学校的发展息息相关,才能实现全校上下同舟共济、聚心凝力、发愤图强的良好局面,才能迎来学校更加美好的明天。因此,要做好我们的教学工作,提高教育质量,必须要从教风、学风和干部作风抓起。

首先,要大力加强教风建设。教风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有特色、稳定的思想作风与工作风格,是教师在思想道德素质、专业能力水平、教学效果、教学风格和行为规范等方面的综合体现。良好的教风是学校最宝贵的财富,也是反映高校办学水平和体现学校人文风貌的重要标志。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是优良教风形成的基础,也是优良教风的集中体现。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教师作为学生的启蒙者,对学生的影响最直接、最深刻、最有感召力。《史记》谚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学生获取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讲授的深度和广度,学生研究、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思维活动方式也主要依靠教师的引导和提示。学生之所以能够“学而不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诲人不倦”。教师一丝不苟、孜孜以求的态度和与时俱进、精益求精的精神,会在学生心底镌刻上深深的烙印。这样鲜活的事例非常多,比如原复旦大学经济系的蒋学模教授,自称“不断改悔的马克思主义者”,86岁高龄时仍在修改经济学教材,这本教材面世20年来不断修订,再版了13次,至今仍影响着众多学子。优秀的教师总是能把课堂打造成“迷人的想象王国”和“问题世界”。具有优良教风的教师,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努力学习的紧迫感,逐渐培养出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从全新独到的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教师是一个示范性非常强的职业,这要求教师本身要先具备高素质、高文化、以身作则,然后才能去教育学生。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大学是君子培养君子的地方,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力量,广大教师首先要具备君子风范,方能“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教师是优良教风建设的主力军,要坚持从自身做起,从细节做起,从上好每一堂课做起。优良教风建设要依靠广大教师共同不懈的努力,在教师的教育活动过程中实现。从学校层面来看,要切实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要做到精神和物质的统一,氛围和制度的统一。让我们的教师既要任教能教,会教善教;又要教有所得,教得相当;既要提倡一介寒儒、两袖清风的奉献精神,又要不断地提高待遇,让我们的教师体面地、有尊严地、无忧地工作和生活;既要营造笃学敬业、正德厚生的良好氛围,又要通过制度建设保证全体教师的合法权益。

第二,要大力加强学风建设。学风是学生思想品质、学习精神和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学风建设是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工作,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高校应该将学风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切实抓好,绝不能停留在是“学工”还是“教务”的事这种简单的争议上。实际上,根据高校的培养目标,无论教学还是学工的服务职责是明确的,目标是一致的。教育不授渔,教书不教术,教学不点穴,必然导致学生学习缺乏科学指导,使一些学生处于迷失方向的盲目学习的状态。正所谓“树不修,长不直;人不学,没知识。”今天在教学工作会上谈学风建设,就是要着力构建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一体化的学风建设模式,只有两者紧密协作,才能产生“协同效应”。要针对教育教学、日常管理等方面影响学风建设的突出问题加以研究,探索规律,不断创新和完善工作方法,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推动学风建设;要积极构建学风建设的有效平台来助推学风建设,探索实施诸如“南工才俊拔高工程”、“专业特长助推工程”和“思进学子帮扶工程”等;坚持课堂教学和日常行为两手抓,采取有效措施规范课堂教学秩序,切实提高课堂出勤率,同时要通过继续坚持“三早(早起床、早读书、早锻炼)、三按时(按时起床、按时上课、按时就寝)”等有效举措,强化学生日常行为管理;要发挥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带动作用,全方位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从思想深处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教育,明确学习目标,自觉树立积极进取、勤奋向上的学习态度;要进一步加强正面引导和教育,特别是对学风建设过程中涌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要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先进典型,发挥其在学风建设中模范带头作用。要进一步拓展和丰富先进事迹报告会、专题讲座、学术报告等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学风建设月”等有效载体,以“一个学院、一个特色、一个亮点”为主导,实现学风建设“周周有活动、月月有精彩、人人有舞台、院院有品牌”。

第三,要大力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干部作风决定着教风,教风决定着学风。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所以,干部作风往往影响和决定着教师的教学作风。如果一所学校的校风不好,首先要从干部作风查找原因。当前学校干部队伍的作风主流是好的,特别是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干部作风有明显改善,但部分干部仍然存在一些不良的习气,比如缺乏创新意识、服务意识、实干意识、原则意识、大局意识,自以为是,我行我素,发现问题推诿扯皮,摆花架子等,这些风气非常要不得,如果不及时纠正,将会影响学校下一步的发展。“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全校上下要以巩固和升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为契机,切实转变干部作风,确保“三风”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各级党组织要切实加大干部教育、管理和监督工作力度。要坚持和完善校院两级中心组学习制度、干部在线学习制度和集中学习制度;改进干部管理办法,要把干部作风作为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思想。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作风民主,公道正派,工作既雷厉风行,又扎扎实实,有开拓精神,胸怀全局,宽于待人,关心群众,帮助师生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大学的校风凝聚着大学的理念、文化和精神,是学生的求学、研学之风,教师的教学、治学之风,教学管理人员的管教、管学之风,学校领导的办学、导学之风的综合。要把“三风”建设作为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方面,平时抓与集中抓相结合,层层抓落实,明确任务和职责,建立长效机制。以优良教风带动优良学风,促进校风建设,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加强“三风”建设必须成为全校各部门、各单位和全体教职工的共识和努力方向。

二、坚持深化教学改革不动摇,切实遵循“四项”原则

改革是我们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必然途径,这已经被无数的改革实践所证明,被无数的发展成就所彰显。以我们学校为例,如果没有改革,我们还在彭家桥100多亩地办学,现在我们校园面积达到1920多亩,实现“校湖连通”之后,将会进一步增加学校的办学资源。所以学校要做大做强,必须加大改革力度。改革是我们办学治教、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学校内涵建设、科学发展的动力源泉,更是社会所求、事业所需、师生所盼的重大举措。我们今天召开的会议,基本主题就是推进教学改革和创新,这也将成为今后较长时期内学校发展的主基调。教学改革是学校总体改革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居于学校改革的中心地位,是各项改革的重中之重。“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那么,教学改革为什么要改?到底怎么改?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回答好这些问题,是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提。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进行教学改革?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外因“倒逼”,二是内因急需。外因“倒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源下滑。麦可思公司的一项调查显示,高等教育市场正面临洗牌。当前,一本院校面临的是生源质量的竞争,二三本院校和高职院校面临的是更为严酷的生源数量的竞争。高等教育领域引入市场机制中的优胜劣汰、公平竞争是大势所趋。生源竞争是中国高等教育新陈代谢的一次挑战和机会,可以倒逼高校改革升级提速。二是竞争压力。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02年达15%,到2013年就达到30%,而北京、上海、江苏等一些高等教育相对发达的省市这一数字已超过40%。所以,“上大学”不再难之后,“上个好大学”就成为家长、学生的第一追求。“好”除了“更有名”外还包含“更适合”。这就对大学提高质量、办出特色提出了更高更紧迫的要求。而大学内部是什么状态呢?前两年《光明日报》曾有一篇报道是这样描述某大学的:“学生们有的吃着东西翻着闲书,有的玩着手机塞着耳机打着瞌睡,老师站在讲台上视而不见、照本宣科……”这样的场景在我校的课堂里也并不鲜见。高校的发展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班级规模在变,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变,社会对学生的需求在变,家长的期望在变,专业和学科发展需求在变,教师的需求也在变,大学的功能与职能都在变。面对变化,我们必须坚持改革不止步,才能在变化中抓住机遇,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从我们学校的发展进程看,今年正好是恢复本科办学10周年,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需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不断完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需要不断创新,这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新要求,也是我校自身改革发展的内在需要。“变”势在必行,“改”迫在眉睫!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说:“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动力之源”,“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第二个问题:教学改革怎么改?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所以教学改革要“以学定教”,即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研究教学改革怎么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学本论”。正如陶行知先生所主张的“事情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就像《中国高等教育》(2012年第19期)卷首文归纳的:“教学改革要从知识本位、社会本位的课程转向学生发展本位的课程观,从传授知识的教学转向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从注重结果的评价到注重过程的发展性评价”。我们要把学生的成长、成才、成功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基点,把握教育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市场规律,充分考虑学生成才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树立“人人是人才、人人能成才”的观念,不断完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切实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注重学思结合,尝试启发式、探索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国家需要的、社会欢迎的、道德高尚的、才智卓越的、能力超群的应用型人才,这也是我们教学改革的方向盘和航行舵。第三个问题:教学改革应遵循哪些原则?教学改革需要常新、常思、常行,教改无禁区。但必须强调的是,教学改革必须坚持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拥护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这是根本原则和基本要求。在此前提下,还要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一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是新时期最核心的教育理念,是教育规律的集中体现。大学为学生而建,教师为学生而受聘,教学计划为学生而设。一个大学的教授不一定是终身的,但一个学生属于某个大学是终身的,不论他走到哪里,始终都贴着母校的标签;一个人可能会忘记出身,但不会忘记自己曾经上过的那所大学,而一所大学的办学声誉和影响力往往就是通过那些校友的成就来展现。我们常说大学要有大师、大楼、大树、大气,要有强的师资、高的科研、还要有鲜明的特色。说到底,这个大、那个大,学生本领大才是真的大;这个强、那个强,学生能力强才是真的强;这个高、那个高,学生质量高才是真的高;这特色、那特色,学生有特长才是真的特色。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高级活动,其本质就是发掘每个人的潜质,培养每个人全面发展的能力,真正使每个人都能获得最适合自己的教育。所以,我们在推进教学改革过程中,首要遵循的原则就是“以学生为本”。关于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方面的案例有很多,如:美国高校的“新生向导”、“书院制”、“一站式”服务,厦门大学的免费米饭、天津大学的爱心帐篷、中国科技大学的“隐形资助”。那么,如何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呢?我认为,一是管理、服务以及教育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展开。要因材施教——分流培养、个性发展;课堂教学要彻底改变老“三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状况,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重点是教学方法的改革。二是一切制度性安排都要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目的,同时在制度设计时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其中,一切与学生有关的事情都要不同程度地交给学生自己去想、去办。当然,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并不等于一味地顺从学生,更不是“媚生”。溺爱不是爱,而应严慈相济,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

二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我国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这样描述:“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这要求我们的教师不仅要“学富五车”,更要“授人以渔”,要以关爱学生为天职,以学生发展为己任。特别是作为大学教师,要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严格治教,方能产生无言而威、不教而教的教育效果。“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不严,师之惰”。学生学习目标的确立需要教师启迪,学习兴趣需要教师激发,人生道路需要教师指引。教师的风范与魅力是学生最好的榜样。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就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这要求我们在学校新一轮发展中,要更加突出教师在教职工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在分配中的优先地位,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在学校新一轮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中,要继续向教学一线教师倾斜,营造尊师重教的和谐工作氛围,激发广大教师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尤其要发挥“教授治学”的作用,这是高校扩大学术权力、抑制行政权力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去行政化”并不是一些人所理解的单纯地去行政级别,而是要去掉或者消除那种政府机关式的行政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很重要的一点,学校应当进一步发挥和扩大学术权力,这个学术权力相当一部分就是我们教师的权力。这样会减少我们很多失误,会更好地发挥我们教师在教学改革、学术提升、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中流砥柱作用。

三是以质量为核心的原则。教学质量作为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关键所在,是高校的“立校之本”。高等教育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由供给方决定向需求方决定演变的过程中,教学质量成为学校生存的先决条件和基础性要素。广大学生家长省吃俭用,千方百计把子女送到学校,就是希望他们能在学校受到良好的教育,就是希望他们能在学校的良好环境里成长成才,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我们学校之所以能够跻身同类院校前列,关键就在于教学质量高、社会声誉好。因此,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教育教学发展观,建立并完善以质量为中心的教育管理制度。各院部、各部门和全体教职工都必须不断强化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的思想观念。特别是我们的老师,要在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创新授课方式,精心设计授课内容,准确掌握教学进度,科学进行考核评价,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彻底改变“教学局限于教书、教书局限于课堂、课堂局限于讲授、讲授局限于教材、评价局限于试卷”的现象,真正使学生学有所值、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四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原则。关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著名高等教育专家潘懋元先生曾有过系统论述。他认为,社会需求是多样的、复杂的、具有多重性。第一,在基本要求上,社会需要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第二,在具体要求上,社会需要高校的专业结构与社会的人才结构基本一致,大学生能充分就业;第三,高等教育应反映社会具体的不同层次、类型的需求。教育部袁贵仁部长也多次强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可以说,社会需求是教学改革的动力源泉,教学改革必须以适应和满足社会实际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我们学校而言,必须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面向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推进专业改革,并保持专业建设适度超前;必须按照市场需求,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和教材、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等方面的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需要指出的是,教学改革不是一劳永逸、一蹴而就的,很多方面的改革没有固定模式、成功模式可资借鉴,既要执行教育部、教育厅的要求,也要借鉴兄弟院校的通行做法,更要根据学校的办学实际,稳步推进学校教学改革。坚持条件成熟一个上一个,试点成功一个推广一个,允许先行先试,边试边行,取得成果后逐步推开,渐进深化。同时,也支持和鼓励各院部、各专业在遵循规律性的基础上,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改革实践,我们希望杀出几匹黑马来,带动学校的发展,力争多出成果,早出成果,探索出一条具有高校特色、南工特征的教学改革之路。

三、树立一流本科教育新目标,着力构建教学工作新机制

纵观世界一流大学,无一不重视本科教学,本科生在一流大学里永远都是“天之骄子”。比如耶鲁大学一直将本科教育视为大学的核心,正如其校长莱文所说“诺贝尔获奖者也要上本科讲堂,不能推脱;承担本科授课的教师,即使总统要求接见,也可拒绝”;哈佛大学的校长陆登庭强调“大学的责任是优秀的本科教育。”而且越是一流的大学,越是一流的教授,越是重视本科教育。在清华大学,杨振宁先生为本科生讲授过大学物理,张光斗、姚琪智、顾秉林等一批院士和学者也都从事本科教学。同样,本科教育之于我们学校,也是“安身立命之本”、根基所在。特别是学校在创建水利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工程大学的征程中,一流的本科教育更是关键和基础。那么,我们学校的一流本科教育应该是怎样的呢?我认为,应该是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在同类院校保持领先水准,我们的人才培养规格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度契合,我们的毕业生在行业领域具有强劲的竞争力,我们的本科教育在同类院校中能起到启发、示范和引领作用。一流的本科教育理应成为我们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这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和水利现代化事业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调动多方积极因素,构建多方联动、多效合一、科学有力的保障机制,努力使本科教育成为我们学校的品牌和“名片”。在这里,就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建一流本科教育,我重点强调五个方面,即要构建全员参与、资源优先配置、质量监控、文化育人和制度保障等五大机制。

一是全员参与机制。本科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需要全校上下共同努力。正如汉代王符所说:“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就是说,大鹏冲天飞翔,不是靠一根羽毛的轻盈;骏马急速奔跑,不是靠一只脚的力量。这里面说的就是全员参与、凝聚共识,形成合力。人才培养具有“木桶效应”,培养质量的提升程度,取决于人才培养中的那块“短板”。因此,必须坚持和完善全员参与机制,加强全员力量的整合,努力形成全员重视教学、参与教学、研究教学的巨大能量。领导班子对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工作富有重要的领导责任,必须始终坚持党政一把手作为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把教学工作作为重中之重,长抓不懈,抓紧抓实。班子成员要经常研究教学工作,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进行调查研究,经常走进教室推门听课,了解和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问题。教学管理职能部门要真正成为学校教学工作的决策咨询中心、监管中心和服务中心。其他各部门、各单位要树立为教学服务、为教师服务、为人才培养服务的思想,转变工作作风,明确服务任务,创新服务机制,不断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为教学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制度保障和物质条件。各教学单位院长、主任是抓好教学工作的第一负责人,专业负责人、教研室主任是专业建设的主要责任人,教师是每门课程的具体负责人,要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教学工作层层有人负责的良好局面,要让一切有利于人才培养的活力竞相迸发,让全校教职工的智慧源泉充分涌流。同时,各级党组织要切实担负起保障教学的责任,为教学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人才保障和作风保障。

二是资源优先配置机制。资源优先配置机制就是学校在配置各类资源时要把本科教育教学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上。这里的资源是学校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比如,学校引进高层次人才,我们在考虑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需要的同时,一定要兼顾本科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对于优秀的教学人才,我们要优先考虑引进。学校的财政经费要更多地向教学支撑体系倾斜。学校向社会争取的各种资源,也要重点用于本科教育。当前学校依据自身财力有序推进校园基本建设,对改善教学条件至关重要。要坚持把教学基本条件建设放在首位,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强教学仪器设备购置力度,加大实验实习经费的投入,确保教学需要。资源优先配置还涉及一个优势转化问题。我校是一所学科特色和优势比较明显的应用型大学,将我们的学科特色和优势有效转化成人才培养的优势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大家都应该思考,我校的学科特色特在哪,优势优在哪,如何把我们的学科特色和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优势?希望这次教学工作会后,我们能进一步研究出更多的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办法来。

三是质量监控机制。要建立、健全和完善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质量监控机制,加强本科教学运行监控,完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规范管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程考核等各个教学环节,进一步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要采取更加有效措施让更多优秀教师主动站上讲台,热爱教学,钻研教学,取得优秀的教学成果,在教学工作中获得归属感和成就感。要继续坚持完善“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制度,安排更多学术积累深厚、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全校承担本科教学的教师都要向学生公布自己的教学计划,经常研究教学方式,包括互动方式、探究方式、实习方式、课题论证方式等。要严格教学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尤其要从制度上保障本科教学的六大环节——备课、讲授、讨论、作业、答疑、考核等规范合格。教学质量监控要像抓农产品食品安全一样,从源头抓起,从田间地头到生产加工,再到百姓餐桌,要有明确的绿色标识和生产日期,每一个环节都要不断加大监督力度,让不合格的食品无处遁形。这次教学工作会缺席、迟到、早退的一定要补课,就像农民种地一样,先要把种子搞到手,春耕期间还要选好种、播好种一样,种子都没有,怎么发展生产?比如最简单的种红薯,首先要有红薯种,才能做到“春天一颗种,夏天种一陇,秋天满山岗,冬天堆满仓”,整个过程都有严格的生产程序。我们做教学工作也要向农民学习,甚至要比农民做得更好,才能让学生“吃得”满意、让社会“用得”放心。

四是文化育人机制。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血脉,是学校特色、特性和精神的根本体现。浓郁的大学文化对于学生的培养,特别是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我曾经把学校文化比喻为大树、咖啡和老酒,意思是大学文化是需要长期积淀和培养的,是优雅和有品味的,是富有朝气和激情的。而坚持文化育人是大学的独特功能和重要使命。独特的文化对人才培养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又是深远而巨大的。学到的知识可能会忘记,但文化的烙印会伴随一生。我们的老师、同学、校友们在一起会经常谈起“南工烙印”,大家比较一致地认为有“南工烙印”,但不清晰、辨识度不高,或者很难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其实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的文化育人做得还远远不够。在文化育人上,我们要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学校的办学历史和特色文化。正如芝加哥大学原校长金伯顿曾说:“有许多无形的东西使得一所大学变得卓越并保持卓越”,原天津大学校长吴永诗也曾说:“办大学就是办氛围”,讲的就是大学的文化和传承。南工五十多年的办学历程,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传承,特别是作为水利院校长期积淀的水文化内涵,值得我们好好总结、升华并继续发扬光大,我们要参照“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景观石的建设思路,日积月累建成“说水石林”,着力推进水文化景观建设,努力将南工校园打造成水利发展史和水利文化教育的“活教材”。要整合水文化研究资源,加大水文化理论研究力度,进一步丰富学校水文化内涵。相关教学单位也要结合自身实际,建设一些有特色的文化景观,努力营造环境育人的良好氛围。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探讨如何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把文化建设融入人才培养工作之中,真正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要用长期积淀下来的南工文化熏陶人,在师生精神面貌、学校风气、机制体制与校园环境氛围等方面彰显我们的大学文化,促进科学、工程与人文精神交相融合,营建“崇尚科学、追求卓越”的学术风尚,营建“回归工程,协同创新”工程风范,营建“自强不息、开放包容”的校园氛围,孕育大气、大度、大爱的大学气质,以及开放、竞争、服务、创新向上、创造有为的校园生态,使我们的文化底蕴更加丰厚,精神品质更加卓越,育人功能更加完善。

五是制度保障机制。一方面要从教学制度层面来推动和保障教师参与教学工作的足时足量和有效性,让人才培养质量有最基础的保障。比如我们已经实施了教师分类聘用管理制度、青年教师助教制、教师出国(境)进修访学计划等,但仅有这些还不够,还必须想出更多的办法,拿出更多有效的举措,和已有的制度共同形成完整的保障体系。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学校即将推出的“首席教授”、“瑶湖杰青”、“教学与科研工作量打通计算”等措施。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研究如何能够不断提高教师的待遇,加大教学工作的业绩奖励,使在教学上专心致志投入、兢兢业业奉献的教师有成就感。我们更要想方设法提供平台、开拓空间、创造机会,要让在教学工作上成就突出的教师在学校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受到更多的尊重。同时,借此机会我想强调,要以开展教学管理状态考评为抓手,充分调动各院部办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各院部也要积极行动起来,想办法吸引更多的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人才培养中来。

老师们、同学们,“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学校就像一艘大船,承载着每一位师生员工的前途和命运;学校又像一颗大树,孕育着每一根树枝、每一片树叶的生机和活力。学校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牵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我们要以更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奉献、求真、创新,团结进取,努力拼搏,扎实工作,呈现新面貌,创造新业绩,努力开创教育教学工作新局面!

 

 

关闭窗口

推荐文章  
· 关于印发《南昌工程学... 2023/04/26
· 关于做好“全国大学生... 2023/02/21
· 关于印发《南昌工程学... 2022/11/15
· 关于召开南昌工程学院2... 2021/06/29
· 汪胜前副校长带队检查... 2021/05/28
热门文章  
· 关于公布2021年学位外... 2021/04/30
· 关于落实2020-2021学年... 2021/04/23
· 关于2021年上半年全国... 2021/03/19
· 关于2020-2021学年第2... 2021/03/12
· 关于做好2021年春季学... 2021/03/03

 

  Academic Affairs Division of Nanch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天祥大道289 邮编:330099

Copyright © 2010 - 2011© 南昌工程学院教务处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