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机构设置|规章制度|人才培养|教务运行|学籍管理|实践教学|教学建设|教室管理|创新创业教育|劳动教育|公共服务

 
当前位置: 首页>>教学工作动态>>正文
 

在改革工程教育中力促校企深度融合
2014-12-01 09:26  

 

刘义伦,刘铁雄

稿件来源】《中国高等教育》2011年第6 

工程教育是高等教育中规模最大、既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教育,承担着培养数以千万计高级工程人才的任务,在整个教育创新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近些年来,高等工程教育与工业界脱节,工程教育学术化倾向严重,直接导致了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低、创新能力差、工程素质弱等弊端凸显。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进行工程教育改革创新,在回归工程的同时,着力让学生在工程实践中学习工程,理解工程,掌握工程。中南大学大胆改革创新,以培养面向工程“下得去、上得来、见效快、后劲足”的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领军人才为目标,举办“创新型高级工程人才试验班”,并成为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试点高校。学校将在高级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机制体制改革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新型校企合作框架,优化“校企联合培养体”,促进校企深度融合,探索优秀乃至卓越工程师培养新模式。

一、以校企责任、利益攸关为纽带,建立相容的联合培养体

为实现我国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国家在去年决定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重点任务之一就是创新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必须更新观念,明白工程人才培养光靠高等学校是不够的,必须将企业纳入人才培养的范畴,赋予企业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和责权利,克服阻碍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观念因素和实际困难,使企业与高校具有共同承担工程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目前,各高校普遍反映的是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以经济效益为生产经营目的,担心承担人才培养任务会影响生产和经营。即使愿意接收实习,也是以参观为主。二是简单的学生实习不能为企业带来既得的利益。由于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缺乏深层次了解,企业一方面难以获得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很多优秀学生不愿意到企业一线去工作,企业缺乏内在的动力。三是企业担心学生的安全,怕出事故。因为一旦学生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将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不但影响企业的生产以及各项考核指标,社会舆论压力也很大。四是学校和企业没有形成联合培养人才的有效机制。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形成了“利益攸关、责任攸关”的伙伴关系,通过建立“一体四机构”的校企联通式培养机构体系,进一步强化了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责任与利益纽带。“一体”即建立工程人才校企联合培养体。由于工程人才培养绝不只是学校一家的事情,而需要学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因此校企之间要建立一种在责任、利益攸关的基础上平等互利的联合关系,联合培养诸方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协商人才培养大事,这种合作的单位和形式称为工程人才校企联合培养体。它既不完全隶属高校,也不完全隶属企业,而是由工程教育委员会(类似于董事会)或由其推举人员领导。“四机构”包括由校企联合培养体成立的工程教育委员会、专业教育专家委员会、课程教学校企联合教研组、学生管理联合工作组。工程教育委员会是工程人才培养的最高决策机构,把握工程人才培养的大政方针。该委员会成员由学校和企业高层领导以及社会有关教育、科研专家组成,下设办公室,是学校和企业的工程人才培养管理职能部门。如中南大学成立了彭立珊学院,专门负责工程人才培养管理协调工作,企业则多由职工教育培训部门承担。工程教育委员会每年定期召开会议,组织和决策校企工程教育重大事项。专业教育专家委员会是专业教育决策及指导机构,负责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教师选配等工作。该委员会由各学院和企业相关专业领导以及专家组成,由校企联合培养体的决策机构“工程教育委员会”聘任。学院和企业的相关专业组成联络机构。专业教育专家委员会根据专业教育实施情况,对专业教育进行动态评估,实时进行研讨并举办相关会议,做出反馈与调整,确保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教学校企联合教研组是工程人才培养课程教学研究与教学执行机构,各专业按课程或培养环节建立校企教师联合教研组,其成员由各“专业教育专家委员会”聘任,由学校教师、企业教师以及有关实验人员组成,实行教授负责制。其职责是制定教学大纲,确定课程内容,制定考核办法,开展教学法活动等等,联合教研组实行校企全程合作。学生管理联合工作组是学生德育与教育管理机构。其成员经专业教育专家委员会建议,由联合培养体的工程教育委员会聘任,主要由学校学生专干及辅导员、企业学生辅导员、校企专业教师等组成。

“一体四机构”的建立,为校企深度融合培养人才提供了保障。一是校企双方在发展上有了共同的合作愿景。企业希望借力学校实现“人才强企、科技强企”的愿望,学校希望借力企业资源培养师资和学生,发展科技、培养人才是双方的共同愿景。在这种共同愿景基础上,双方就容易形成共识,就有了合作的内在动力。二是双方要实现多元合作。对学校来说,关注点在工程人才培养,对企业来说,关注点在科技升级和招徕人才,因此,双方不能只看到自己关心的问题,而要照顾对方的关切,实行多元的、多方位的、深层次的合作。三是双方要各得其所。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通过合作可以了解企业先进的生产应用技术,获得现场实际科研课题,更好地提升实践创新能力。而对企业来说,通过合作可以提升企业科技水平,培训技术人员,挑选优秀人才,享受子女入学等学校可以给予的优惠政策。在关注双方的利益同时, 还应全面考虑双方在合作过程中,需承担的负担和风险。四是要建立良性循环机制。校企合作不能是简单的拉郎配,而应互信,要有单一合作到多元合作的累积,包括合作培养人才的累积、合作科研项目和成果的累积、合作思路和措施的累积,形成滚雪球效应,最终形成良好的传承效应。

二、以工程需求为导向,制定深度融合的培养方案

联合培养体强调工程人才培养方案坚持“基本背景+特色”的模式,即:厚基础背景下的专业特色,理论背景下的实践特色,大工程背景下的专题特色。制定培养方案时,要以工程需求为导向,以工程能力为要素,以工程素质为目标,结合企业与工程实际制定深度融合的培养方案。

校企联合研讨确定培养标准和制定培养方案。学校工程人才培养方案和企业实践培养方案由“专业教育专家委员会”聘请校企双方联合专家组共同研究制定。特别是制定专业的行业要求标准时,坚持以大工程发展为引领,工程能力为导向,广泛征求企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充分明了工程师的社会角色和历史责任,明确社会对高级工程人才的要求,以培养具有引领现代工程发展能力、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工程技术人才。

校企培养环节相结合。工程人才培养的最大优势就是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但是如果像过去简单地将校内培养与企业实习分为两个阶段,则有可能滑入校内校外培养两套体系相脱离的局面,达不到深化教学改革的目的。为了达到培养环节的校企深度融合,联合培养体要求在人才培养环节上做到“边界三模糊”,即:模糊校内校外的边界,模糊课堂与现场的边界,模糊学生身份与企业工作人员身份的边界。培养方案将所有工程人才应经历的培养环节(校内和校外,理论和实践)都贯通安排,根据教学条件实现校企培养环节的有机结合。比如,挂职培养是联合培养体工程人才培养的必修环节,要求学生在工程现场以工程师的身份体验工程师的职责。在挂职培养过程中,学生可同时进行企业文化、企业经营、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理论学习,也可进行创新性实验项目的研究,还可以进行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环节的培养,这样就实现了校内与校外、理论与实践、学生与工程师身份的无缝结合。

人才培养与职业规划相结合。联合培养体实行贯通式培养和灵活的学制。所谓贯通式,就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决定是由本科出口还是硕士出口。由硕士出口的可以实行本硕打通课程,实行本硕打通的培养方案,合理利用实践条件,避免教学内容重复。此外,培养方案允许本科生在学习期间在企业进行就业式的实践,即企业将学生作为员工对待,学生履行企业某一岗位职责,双方可以以此作为聘用关系的开始。本科毕业后可中途先选择在企业就业再攻读硕士研究生,这样使学生将自己的学习与职业规划联系起来。

三、以实践创新为重点,强化培养过程的融合

有了好的培养方案后,实施培养过程的融合是发挥其优势的关键。在实施培养过程中,学校以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树立“回归工程”的理念,从工程实际出发,密切与企业的融合。

共同选配工程教育的教师。为体现工程教育鲜明的实践特征,工程教育委员会要求,1/3 的教师要来自工程一线,以保证理论教学有实践支撑,实践教学有现场支撑。这些教师由专业教育专家委员会选配和聘任;同时要求校内教师必须具有工程实际工作背景。在导师制方面,对工程试验班的学生从大三开始配备企业工程导师,实行学校导师和企业兼职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

校企共同实施与考核培养过程。其一,在培养过程中,学校(主要由二级学院承担)、企业、学生三方要签订培养协议书,明确三方在培养过程中的责任、义务和要求,如安全问题、待遇问题、保密问题、责任问题等。其二,在工程人才培养中,要求1/3 以上的课程或培养环节在现场完成,以保证现场的条件和氛围充分地融入培养过程。其三,实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和基于案例的教学,使教学内容和方式生动鲜活。其四,学生毕业环节必须而且只能做毕业设计,而且要结合所在企业实际题目,真刀真枪完成设计,设计内容必须具有革新与创新。其五,企业为学生提供挂职条件,学生可兼任副工段长、车间主任助理、总工程师助理、副总调度等职务。挂职期间,同样为学生配备指导教师,挂职过程参与考核。

四、以产学研互促共赢为目标,带动培养条件建设的融合

培养条件的共同建设,是保证校企长期融合的基础条件。中南大学借助于与企业长期以来搭建的合作平台,强化人才培养合作的内涵,以人才培养为重心,深化和拓展合作平台。

共同培养工程型教师。教师的工程能力是培养工程型人才的根本保证,学校工程型教师的培养离不开企业,企业教师水平的提升也离不开学校。为此,联合培养体专门建立了工程型教师进修培训制度,即企业教师到学校提升理论水平、现代技术应用水平和外语水平,提高企业教师的工程创新发展能力;学校教师到企业进行工程实践和锻炼,增强工程实践和综合能力。每位工程型教师都要经历一个培训过程,联合培养体要求将师资培训作为相关单位人员职务晋升和工作聘任的基本条件之一。

共同建立培养平台。学校和企业通过共同规划,联合搭建人才培养综合大平台,主要包括信息平台、实践教学平台和学生自主创新平台,平台之间实现功能互补。在信息平台方面,主要建设学生信息、教学信息、课程资源信息、动态服务信息等内容,方便学生和教师教学实践。在实践教学平台方面,学校主要建设基础平台和公共平台,专业平台则由学校和企业共建。例如:通过共建校内专业实验室和新产品研发基地,展示最新的工程应用技术和实践成果,开阔学生的眼界,为学生实际操作创造条件。在学生自主创新平台方面,依托基础平台、公共平台和共建的专业实验室和新产品研发基地,学校提供创新交流的场地和条件,使学生可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结合企业的实际课题进行探索和研究,或者参与到学校或企业高水平科研团队从事研究,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创新。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资助项目中,学校很多学生申报的课题就来源于企业的实际生产问题,并在这个平台上完成。目前,学校已与中国铝业公司、海亮集团等15 家大型企业联合申报“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共同享受培养成果。联合培养体建立明确的责任分担和成果共享制度,培养成本校企共同承担。企业承担企业师资队伍建设费、企业师资教学费、教学过程设备运行费、教学能源消耗费、教学场地费、学生在企业部分生活费、保险费等。在联合培养体内规定了相互之间的互惠互利政策,以及共享联合培养成果。培养合作期间取得的教学科研成果,由学校和企业共享。培养体内互利开展人员培训、优先开展科技支持;学校可根据联合企业的需要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联合企业可对所需人才进行优先挑选等。同时,学校帮助企业向国家呼吁给予企业税收等政策上的优惠。

当然,要完全解决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真正实现深度融合联合培养人才,除了校企之间的利益攸关因素外,社会责任同样是一个关键因素。我们认为今后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探索解决的途径:一是社会舆论导向。社会和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明确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责任和使命,让企业主动承担人才培养的重任,密切与高校的合作。二是政府政策导向。建议政府为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教育管理部门研究制定激励和规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政策,加强校企合作。三是企业自身发展导向。目前,企业生存竞争激烈,产品升级与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之路,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离不开高校。企业要有自愿与高校合作的内驱力。四是高校与企业共赢导向。校企合作必须坚持“利益攸关、优势互补、互动共赢”的原则,让企业和高校在合作中互利共赢,各得其所,使企业主动与高校合作,共同承担培养卓越工程师的重任。

 

 

关闭窗口

推荐文章  
· 关于印发《南昌工程学... 2023/04/26
· 关于做好“全国大学生... 2023/02/21
· 关于印发《南昌工程学... 2022/11/15
· 关于召开南昌工程学院2... 2021/06/29
· 汪胜前副校长带队检查... 2021/05/28
热门文章  
· 关于公布2021年学位外... 2021/04/30
· 关于落实2020-2021学年... 2021/04/23
· 关于2021年上半年全国... 2021/03/19
· 关于2020-2021学年第2... 2021/03/12
· 关于做好2021年春季学... 2021/03/03

 

  Academic Affairs Division of Nanch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天祥大道289 邮编:330099

Copyright © 2010 - 2011© 南昌工程学院教务处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