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机构设置|规章制度|人才培养|教务运行|学籍管理|实践教学|教学建设|教室管理|创新创业教育|劳动教育|公共服务

 
当前位置: 首页>>教学工作动态>>正文
 

形成具备竞争优势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
2014-12-01 09:27  

 

林健

稿件来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年第6

作者简介】林健,清华大学工程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公共管理学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工科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研究基地项目质量工程 工科教育教学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摘要】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直接关系到“卓越计划”的主要目标能否实现。本文在分析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重要性的基础上,首先讨论了形成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前提,其次分析了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主要特征,接着研究了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内涵,最后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如何有效地形成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以期为“卓越计划”参与高校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卓越工程师提供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培养特色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竞争优势 教育教学理念 大学文化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设计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仅为各种类型的参与高校提出了一个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宏观框架,而没有作出具体详尽的、尤其是数量指标上的微观限定。不论是教育部“卓越计划”的实施意见,还是“卓越计划”通用标准等,均只是在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组织实施和基本标准等方面提出要求,而不限制参与高校在具体实施“卓越计划”上自主性、灵活性和创新性的发挥,从而更好地调动“卓越计划”参与各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落实分类实施、形式多样、追求卓越的基本原则。事实上,“卓越计划”提出的宏观框架为各类高校提供了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良好机制和政策环境,使所有参与高校能够在这样一个宽松的环境下,充分地挖掘本校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发挥自身的办学优势、逐渐形成具备竞争优势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满足各行各业对卓越工程师多样化的要求。因此,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形成具备竞争优势的特色,不仅是“卓越计划”倡导的方向,而且是参与高校必须追求的目标。

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高低,不在于其办学规模大小,不在于其办学层次高低,而在于其办学特色,尤其是人才培养特色。每一种类型和层次的高校,不论其历史背景和现实状况如何,都能够办出一流,都能够培养出出类拔萃的高素质的卓越人才,关键在于能否在科学、理性、准确、可行的人才培养定位的基础上办出特色,形成本校的人才培养优势。因此,特色就是水平,就是一流,就是质量,就是竞争优势;每一所“卓越计划”参与高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都必须把形成本校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作为贯穿于实施“卓越计划”整个过程的主线。

本文试图系统地分析和研究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这一直接关系到“卓越计划”的主要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专题。在分析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重要性的基础上,首先讨论了形成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前提,其次分析了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主要特征,接着研究了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内涵,最后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如何有效地形成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以期为“卓越计划”参与高校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卓越工程师提供建议和参考。

一、特色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本质追求

1.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是人才市场的需要。

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是国家地区、经济社会、产业体系、行业企业等对工程人才提出的需要。

1)经济社会发展对工程师类型要求的多样化。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需要大量各种类型的工程技术人才。从工业产品和工程项目的全寿命周期看,需要有胜任研究、开发、设计、生产、运行、服务与管理等组成生命周期各个环节工作的各种类型的工程师,可以分为服务工程师、生产工程师、设计工程师和研发工程师等。从工程人才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和工程能力的深度和广度看,既需要有在某一工程领域掌握专深的专业知识和很强的工程能力的工程师,也需要有专业知识面广而丰富,并能够处理各种基本工程问题的工程师。从工程人才所具有的社会能力的高低和综合素质的水平看,既需要在单纯的工程环境下能够与其他工程技术人员一道交流沟通、密切合作、共同完成工程项目的工程师,也需要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能够与各行各业人员沟通协调、合作共事、处理好工程与社会等方面关系的工程师。

2)产业发展和升级对工程人才要求的专门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对工程人才提出专门的要求。现阶段国家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求经过十年左右的努力,这些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局部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传统产业升级、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建设高起点现代产业体系。这就要求高校要关注和研究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和传统产业升级的需要,改革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企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培养适应各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

3)不同性质的企业对工程人才要求的特殊化。企业的属性、所在行业、经营规模和发展战略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工程人才的要求,包括提出特殊的要求。就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比较而言,大型企业需要的工程人才既强调专业分工,又重视彼此合作;而中小企业往往需要工程人才不仅在本专业上有深度,而且在专业覆盖面上有广度,也就是说,既能独当一面,又能多方面兼顾。就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比较而言,后者更强调工程人才要接受西方的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具备在多元文化环境下的交流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

4)不同地区发展水平对工程人才要求的差异化。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全国主体功能区的形成,使得不同地区对工程人才的要求有所侧重。我国不同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各地区具有的资源优势和支柱产业不尽相同,国家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进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开发方向。引导优化开发区域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结构层次和竞争力;引导重点开发区域加强产业配套能力建设,增强吸纳产业转移和自主创新能力;引导限制开发区域发展特色产业,限制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产业扩张。这就使得不同区域对工程人才在层次和类型上有着不同的要求。

以上分析可见,各种类型的“卓越计划”参与高校需要根据本校人才培养服务面向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需要、各种企业的性质和特点,结合本校的行业背景,形成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

2.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是学校优势的体现。

1)人才培养是各种类型高校的根本任务。任何一所高等学校的首要职责是培养高层次人才,这也是我国高校办学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作为高等教育大国,尽管高校类型多种、办学层次不同、办学水平各异,但是,人才培养始终应该是所有高校首当其冲的中心任务,这也是高校与科研院所的根本区别。例如,清华大学具有重视人才培养的优良传统,在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始终强调“一个根本,两个中心”的办学理念。“一个根本”就是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一项根本任务,而“两个中心”就是强调学校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清华大学长期以来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培养又红又专、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根本,始终将教学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基础,要求教师以培养学生作为第一学术职责,广大教职工认真做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各项工作。作为研究型大学,清华大学十分强调教育与科研的紧密结合,强调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的结合,强调研究型大学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卓越工程人才上的重要作用。

2)每一所高校都应该拥有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不论是相同类型的高校还是不同类型的高校,由于各自的历史积淀、办学理念、地缘优势、行业背景、学科积累等的不同,都具备培养出特色鲜明的工程人才的基础和条件。就不同类型的高校而言,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特色应该突出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而教学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特色应该强调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就同一类型,甚至同一办学层次的高校而言,应该注重避免人才培养模式趋同、人才培养特色缺失的现象;可以通过比较、分析和研究,培育、强化和形成各自独有的人才培养特色。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要避免简单模仿或照搬其他院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机械地学习外校的人才培养经验,追求高水平大学的人才培养特色,而应该树立特色意识,通过对人才市场的需求分析和本校具有的优劣势比较,挖掘和发现潜在的、可以培育的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特点和长处,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形成本校的人才培养特色。

3)人才培养特色是高校竞争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学特色作为高等学校的竞争优势,可以由人才培养、科研成果、学术水平、师资队伍、大学文化、社会影响等诸多方面的优势构成,然而,人才培养特色是高校办学特色的核心,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是高校赢得竞争优势的根本。一方面,人才培养的优势是高校各种优势的集中表现,反映出高校的整体办学优势;另一方面,卓越人才对母校的影响具有广泛性、持续性和长远性。因此,人才培养优势成为社会评价和认可高校、高校获得良好社会声誉以及获取更多社会教育资源的最主要的因素。牛津大学之所以作为全球顶级大学为世人所追捧的主要原因是其培养出为数众多的国家元首和顶尖科技人才,包括7个国家的11位国王,6位英国国王,4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9个国家的53位总统和首相,包括25位英国首相。哈佛大学为世人所称道的主要原因是其为美国及世界培养了大批的政治家、科学家、学者,包括8位美国总统,36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32位普利策奖获得者等。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为国人所仰慕的关键在于为我国的政治、科技、企业、文化、金融等社会各界培养出大批的领军人物和杰出人才。

由以上分析可知,任何一所“卓越计划”参与高校都必须抓住实施“卓越计划”的机遇,高度重视本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特色,培养出体现本校竞争优势、具有鲜明的特征和良好的素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受行业企业欢迎的卓越工程师,以进一步提高本校在本地区和同类型院校中的竞争优势、促进学校整体跨越式发展。

3.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是人才质量的保证。

人才培养特色是大学的竞争优势所在,体现出大学的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因此重视人才培养特色,就是重视人才培养质量。

1)社会的欢迎程度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客观表现。衡量一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不能仅仅采用高等教育系统内部评价的方法,更不能由本校自我评价来决定,应该通过实践来检验,而社会对这所高校所培养人才的欢迎程度正是对该校人才培养质量最直接、最真实和最客观的反映。一个企业组织市场竞争优势的获取源于其采取的竞争战略,主要是差异化战略和特色化战略,而这些正是需要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来实施,才能够最终赢得满足组织发展和市场竞争需要的优势。因此,人才培养特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换句话说,社会对一所高校毕业生的欢迎程度,反映出该校人才培养特色是否鲜明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高等学校必须通过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不同类型的高校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在服务面向、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上均不相同,需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对其办学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予以评价,才能引导和促进这些学校朝着多元化和多目标的方向发展,办出特色和办出水平,形成门类齐全、风格各异、特色鲜明、各具优势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动态变化的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要求。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标准应该出自不同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特色,一所高校的人才培养特色正是构成该校与其他高校在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上的主要区别,也就形成了评价该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核心内涵。因此,人才培养特色是高等学校的精华所在,是一所高校有别于其他高校的显著标志,是该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集中表现。

3)密切与行业企业合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闭门造车”是以往一些高校的毕业生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的原因之一。高校通过与行业企业的密切合作,一方面能够系统深入了解行业企业对工程人才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的具体要求,明确本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质量标准,有针对性地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适销对路”的人才,另一方面能够在人才培养上加强与行业企业的紧密合作,结合高校拥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所具有的实践资源和环境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在已有或潜在的人才培养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通过有的放矢地培育、培养和不断积累,逐步形成本校的人才培养特色,从而有效地提高本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赢得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总之,“卓越计划”参与高校要以形成本校的人才培养特色为目标,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准确把握本校人才培养定位,密切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发挥自身的教育教学优势,从而为行业企业培养出高质量的卓越工程师。

二、准确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形成特色的前提

人才培养定位是人才培养努力的目标,准确的人才培养定位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是任何一所高校在培育和形成本校人才培养特色前必须明确的。因此,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形成的前提条件是“卓越计划”参与专业均要具有客观准确的人才培养定位。

工程人才培养定位要满足服务面向原则、办学层次原则、自身优势原则和未来需求原则。结合“卓越计划”的要求,参与高校在满足这四项原则的基础上,还需要综合考虑学校所属的类型、人才培养的层次以及学校的行业企业背景等影响卓越工程师培养定位的因素。

首先,学校的类型。学校的类型在相当程度上影响或决定着本校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类型和目标。“卓越计划”参与高校共194所,可以分为研究型(“985”大学)、研究教学型(非“985”的“211”大学)、教学研究型(非“211”省部属重点院校)和本科教学型(省属其他本科院校)等四种类型。研究型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主要类型应该是具有研究和创新两大特征的复合型人才,如清华大学明确提出“致力于培养‘研究型、管理型、创新型、国际型’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各工程领域帅才”;研究教学型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主要类型应该是创新能力强的研发型人才;教学研究型院校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主要类型应该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的开发应用型人才;本科教学型院校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主要类型应该是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图1说明了卓越工程师培养类型与学校类型之间的对应和变化关系。

其次,人才培养的层次。“卓越计划”实施的层次包括工科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三个层次。各个层次卓越工程师应该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可以分别进一步分为通识知识和工程知识、工程能力和社会能力、工程素质和综合素质。随着培养层次的提高,卓越工程师在这些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应该随之相应地提高。就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而言,本科层次的卓越工程师应该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初步的工程创新能力,硕士层次的卓越工程师应该具有扎实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较强的工程创新能力,博士层次的卓越工程师应该具有扎实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很强的工程创新能力,图1概括说明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随着卓越工程师培养层次的提高而上升。

第三,学校的行业企业背景。“卓越计划”十分注重参与高校的行业企业背景,以更好地发挥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上的作用。首先,不同的行业对卓越工程师有着不同的行业要求,这些要求是从整体层面上提出本行业卓越工程师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往往反映在由行业部门牵头制定的“卓越计划”行业标准上,因此,行业标准为相应行业各个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定位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其次,与参与高校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的工业企业会在具体层面上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专门或明确的要求,这些要求不仅反映出该企业市场竞争和发展的需要,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所在行业未来对工程人才的要求,因此,进一步确定了相关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定位。第三,合作企业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上所能够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源,不仅是成功实施“卓越计划”的关键,也是卓越工程师培养定位能否实现的重要保证。以上分析可知,参与高校的行业企业背景对于卓越工程师培养定位是否准确和可行具有重要的作用。

结合工程人才培养定位四项原则和上述三个影响因素,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步骤依次进行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类型定位、需求定位、优势定位和背景定位,从而完成从方向把握到准确定位的某个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定位的整个过程。

第一步:类型定位。根据参与高校的类型和工程人才培养定位的办学层次原则,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层次,从方向把握的角度较为宽泛地确定本校某一“卓越计划”参与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类型。

第二步:需求定位。按照工程人才培养定位的服务面向原则和未来需求原则,在类型定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参与高校服务面向地区未来对卓越工程师培养在类型、层次和其他方面的需求。

第三步:优势定位。按照工程人才培养定位的自身优势原则,通过对为相同服务面向地区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其他高校的市场调研和比较分析,在需求定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卓越工程师培养定位,使本校的人才培养优势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上得到充分发挥。

第四步:背景定位。根据参与高校的行业企业背景,尤其是合作企业在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定位上能够发挥作用的大小,在优势定位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并最终确定参与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定位。

在以上各步骤中,后一步骤的定位是在前一步骤定位的基础上,对卓越工程师培养定位的进一步深入和明确,这样经过四个步骤后,准确的卓越工程师培养定位得以获得,整个过程可以用图2予以描述。

三、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特征

准确的卓越工程师培养定位为参与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凝炼、积累和形成确定了清晰的方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是“卓越计划”参与高校在原有的或初步形成的工程人才培养特色的基础上,结合“卓越计划”的要求,在追求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创新和卓越的过程中,经过进一步的提炼和发展得以形成的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上明显区别于其他高校的、被社会认可的、不易模仿的优良特性。在这个定义中突出了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长期积累、本校独有、社会认可、不易模仿等特点,这些特点构成了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必须具备的主要特征。

1.异质性。

异质性,也可称为独特性,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最主要的特征,是在该校与其他高校的分析比较中显现出来的,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本校独有:即人才培养特色是一所高校独自拥有的、明显区别于其他高校,反映出特色的鲜明个性,是特色的基本要求;二是难以模仿:即人才培养特色具有学之不像、移之不活的特点,其他高校不容易通过模仿或复制就能够轻易地学到或获得,反映出人才培养特色相对于所拥有高校而言的不易移植的固有特性;三是不可替代:即其他高校不能够用自己学校的其他特色要素来替代这一特色,反映出人才培养特色在众多高校中的相对唯一的特性。

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异质性要求一所高校在与其他高校一道共同履行人才培养基本职能的条件下,寻求、发现、提炼或培育与众不同的个性———特长、优势或强项,逐步形成学校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上的特色。事实上,高等学校之间在办学历史、大学文化、办学定位、综合实力、学科优势、办学条件、服务面向、区域经济、行业背景等内外部环境和条件上均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异,这些差异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异质性特征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卓越计划”参与高校应该在此基础上寻找具备异质性的潜在的人才培养特色。因此,一些参与高校,尤其是地方院校,要切实避免在向其他高校学习的同时,简单地复制或照搬外校在工程人才培养上的经验和做法,或将其他高校的特色作为本校的特色去培育,而忽略了本校在工程人才培养上自身独有的潜在的特色的挖掘。事实上,任何一所高校,包括新建本科院校,都能够在人才培养上找到相对于其他高校的比较优势,而后培育、发展成为本校的竞争优势,即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

2.有限性。

有限性是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在内涵和范围上的限定要求,主要源于三方面原因。一是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即高等学校有限的教育教学资源决定着任何一所高校只能在有限的几个方面形成自己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二是人才市场的竞争性:即日趋激烈的工程人才市场竞争使得任何一所高校不可能在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各个方面都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三是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即社会对工程人才需求的多样性造成任何一所高校只能在有限方面满足人才市场提出的需求。有限性说明,一所高校在工程人才培养上可能有很多的特点或与众不同之处,但只能是有限的特点才能成为本校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

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有限性要求高校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研究比较存在竞争关系的高校工程人才培养优劣势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本校可支配的教育教学资源、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上可能的竞争优势以及本校可能达到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等,本着科学、理性和可行的态度,选择若干个有基础、有潜力、有个性、具优势的特长、优势或强项作为本校潜在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

3.公认性。

公认性是指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必须具备广泛的社会认可度,体现了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社会价值,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一所高校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不应该是本校自己认定的,也不应该是自身与一些高校简单比较而得出来的,而应该是在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地为外界所认可和接受的。具体地说,一所高校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不仅要得到具有竞争关系的兄弟院校的一致认可,而且要得到行业部门和工业企业等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同。只有能够形成具备公认性特征的工程人才培养方面的特长、优势或强项,才能作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特色去培育和培养。

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公认性要求高校在选择本校潜在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时,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分析比较和预测判断,不仅要了解兄弟院校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情况,而且要了解用人单位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要求;不仅要掌握当前人才市场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需求,而且要预见未来人才市场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期盼。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本校选择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特长、优势或强项具有培育和发展的价值,从而赢得在工程人才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4.稳定性。

稳定性强调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需要在长期的办学过程逐步积淀形成,包含形成过程的稳定性和时间检验的稳定性。工程人才培养特色的内涵一旦确定,高校就必须为特色最终的形成坚持不懈地做出长期的努力,否则,如果特色内涵在不断变化,那么特色就永远不可能形成,这就是形成过程的稳定性。工程人才培养特色形成后,一方面,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受;另一方面,需要在高校的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发挥竞争优势的作用,需要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这就是时间检验的稳定性。然而,工程人才培养特色并非绝对一成不变,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过程,既需要不断积累,也需要不断完善。随着内外部办学环境和教育教学条件的变化,以及社会对工程人才要求的变化,高校必须及时地修正、完善和丰富本校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以保持和增强竞争优势。

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稳定性对高校提出两点要求,一是要从本校在工程人才培养上已有的积淀和特色的基础上认真慎重地确定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这是因为,特色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没有过去的积累和基础,要在短期内形成一项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是不可能的;二是特色的内涵一旦确定,就必须为之形成而长期坚持、不懈努力,不能随着人事变动、机构调整等主观人为因素的出现而随意改变或调整,更不能随着高校领导的调整而终止或变更。

5.工程性。

工程性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职业特征,反映出工程类型人才培养与其他类型人才培养特色的根本区别,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突出工程的实践性;二是强调工程能力的培养;三是注重校企合作。工程的实践性是工程教育的本质,是工程人才培养能否成功的关键,可以体现在从教育教学理念更新、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式改革、实践教育体系建立到本科生毕业设计或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等各个方面。工程能力的培养是工程教育的核心,是工程人才培养是否合格的标志,既可以表现在对工程问题的发现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也可以表现在工业产品或工程项目的研究、设计、开发、生产、维护和管理等各个方面,还可以表现在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工程集成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等方面。校企合作是工程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是培养满足社会要求的高质量工程人才的保障,可以从校企合作机制建设、校外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校企合作模式创新等方面着手。

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工程性要求高校重视工程教育的本质特征,彻底改变以往按照科学教育方式开展工程教育以及按照科学教育要求聘任、考核和评价工科教师的状况,建立支持工程教育改革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机制,激励和要求教师重视学生工程实践、重视学生工程能力培养和重视开展校企合作。

6.导向性。

导向性是指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对高校行为和师生行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支配作用,这是由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作为校内外普遍认可和共同追求的价值取向所决定的。首先,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应该成为高校战略规划的重要内涵,即高校的战略规划要围绕着本校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而制定和实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最终形成。其次,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影响着教育教学资源的走向,一方面,高校内部各种资源的配置要围绕着如何有利于本校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形成而进行;另一方面,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能够有效地吸引校外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的投入,从而为这些资源产生最佳的投入产出效益。第三,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将引导相关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在时间和精力上的投入,使他们自觉自愿地朝着一个目标,共同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形成而努力。

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导向性要求高校在确定特色内涵时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确认要得到高校内部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接受,这样才具有导向性;二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与高校战略规划的一致性,即战略规划要保证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实现;三是高校能够获得足够的教育教学资源用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形成。

四、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内涵

在准确地确定了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定位,并了解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应具有的各种特征后,“卓越计划”参与高校需要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全面和认真细致的分析、比较和研究,谨慎地提出参与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内涵,为本校最终形成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给出准确的表达和具体的描述。

特色是在共性基础上对个性化的追求。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就是参与高校在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共同目标和完成大量相同相似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上,本校所具有的符合上述特色特征的个性化的内涵。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主要内涵不仅涉及面广,而且内容十分丰富,包含在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整个过程之中。具体而言,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内涵可以涉及从教育教学理念、学科专业建设、专业培养标准、课程体系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教师队伍建设、国际化教育、校企合作教育、实践教育体系、领导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到大学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也就是说,参与高校可以从以上诸多方面中的一个或多个方面提出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内涵。以下仅就作者未分别专题撰文进行专门探讨的内容,即教育教学理念、学科专业建设、专业培养标准和大学文化建设等方面展开讨论。

1.教育教学理念。

教育教学理念指的是教育工作者在思想、认识、观念上存在的关于教育、教学、教师、学生、质量等方面的信念和理论,是人才培养特色的思想认识基础。教育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活动的关系实质上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只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才能指导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

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应该是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形成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既要有体现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共性要求,又要有反映时代特征和学校自身办学特点的个性要求。不同的高校应该有不同的教育教学理念,“卓越计划”参与高校需要通过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来明确本校的价值取向和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引导教师的教书育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而形成本校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

“卓越计划”对教育教学理念的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树立高等教育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观念;树立工程教育服务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观念;强调在不同类型工程人才的培养上追求卓越;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改革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

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角度,参与高校在教育教学理念上的创新可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重新认识实践在工程教育中的重要性。实践是工程的本质,是培养学生工程创新能力的基础,是保证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关键。加强实践教育的措施有以下几种: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的关系;将实践教育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丰富工科教师工程实践经历;建立工程实践教育体系;加强校企合作教育;建设校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等。

2)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角色的重新定位。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思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导演的角色,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于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由以往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或自主学习,使学习目的不仅在于掌握知识,还在于应用知识、创新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

3)工程师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角色的重新定位。在现代社会中,工程问题已从过去的专业问题转变为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因此,工程师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角色也从单纯的专业技术人员转变为具有坚实的专业背景的社会人,即现代工程师不仅要是工程专业领域的专家,而且还要是能够处理协调包括人际之间、组织之间、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等复杂关系的行家。因此,除了专业教育外,要重视学生社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4)对工程教育教学质量的正确评价。工程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应以培养出来的卓越工程师能够满足行业和企业多样化的需求为主要评价标准,而不是代之以教育系统内部单一的评价标准。这一方面要求“卓越计划”参与高校要改变过去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的做法;另一方面要求“卓越计划”参与高校要针对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制定本校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第三方面要鼓励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追求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上的卓越。

5)对工程人才培养国际化的再认识。经济全球化使得工程活动的开展呈现国际化的趋势,也就是说,不论一项工程活动是在工程师的本土还是在境外实施,这项工程活动均可能是一项国际工程项目,这是因为,该项工程的投资主体、实施企业、参与的工程技术人员、采用的装备技术或受益方等均可能来自不同的国家。由此可见,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国际化是所有“卓越计划”参与高校的共同使命和任务。

2.学科专业建设。

学科专业是高校的基本单位,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载体。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以及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一方面加速了传统学科的发展,另一方面需要发展大量的新兴学科,这就要求高校在自己优势学科专业的基础上,将这些学科专业的发展作为自身的重要任务,其中的工程类专业是“卓越计划”鼓励参与高校选择实施的重点。然而,在高等教育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一所高校不可能在某个学科的所有领域独占鳌头,而只能通过特色使得该学科的个别或少数专业让同行刮目相看、博得头彩,彰显学校的办学水平,这就如同企业需要建立自己的品牌一样,高校也需要通过特色建设自己的学科专业品牌。因此,具有特色的学科专业建设不仅是高校发展的战略选择,也应该在确定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时予以重点考虑。

特色学科专业的选择要从学校内外两方面综合考虑。首先,特色学科专业必须是高校服务面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为此要进行服务面向地区工程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和供给调查,一方面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地区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殊行业发展的需要,预测分析在未来一段时期该地区对工程人才的需求,包括学科、专业、层次、数量等;另一方面对兄弟院校能够为同地区培养提供的工程人才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其次,特色学科专业必须是学校中基础较好、初步形成特色、具有行业企业背景的。为此,要在综合分析本地区工程人才需求和供给情况,结合本校的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定位,选择那些既是社会所急需的、又是本校具有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的学科专业作为重点建设的特色学科专业。

特色学科专业建设的目标应该有两点:一是学科专业具有满足社会需求的鲜明的特色;二是学科专业的整体水平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得到提高。事实上,学科专业特色是学科专业整体水平提高的关键,而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提高是特色学科专业建设的必然结果。

特色学科专业建设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特色学科专业建设的内容应涵盖与该学科专业相关的多个方面,在建设过程中要从整个专业特色建设的需要出发,而不是考虑专业的局部特点,即注重112的原理,使得各方面建设的成效,能够在特色学科专业建设的整体结果上得到放大。其次,要根据学校规模、学科背景和发展需要,注重学科间的相互支撑和协调发展,合理地布局和选择拟重点建设的特色学科专业,使得学校可支配的教育教学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提高办学效益。

3.专业培养标准。

“卓越计划”的标准体系中,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可以理解为是分别在国家层面和行业层面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标准提出的共性要求,而参与高校在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基础上制定的本校各个“卓越计划”参与专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不仅要包含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规定的共性要求,而且要突出体现本校人才培养优势或特色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上的个性要求。这些学校层面制定的专业培养标准中的个性要求,就是专业培养标准特色(简称“特色标准”),是一所参与高校与其他参与高校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标准上的差异所在,应该在确定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时予以考虑。

特色标准体现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服务面向的参与高校在卓越工程师培养定位上的不同,它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对卓越工程师类型多样化的需要,也是学生个性化培养的需要,主要应该涉及专门能力、特殊技能和特定素质等几个方面。特色标准对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引导和保证作用,具体表现在特色标准的制定和实现上。

在特色标准的制定上,为了凸显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参与高校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调研分析服务面向地区对工程人才的规格要求,尤其是反映行业特点和该地区企业注重的专门要求;二是分析掌握本校参与专业学生的特征和个性化要求,包括学生构成、家庭背景、生源地情况、兴趣爱好、学习目的、就业取向等;三是研究本校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上具有的优势,结合前两方面的要求确定本校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并制定成特色标准。

特色标准的实现除了与专业培养标准中的其他标准一样,要经过“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中要求的实现过程外,还要从特色标准的内容上采取富有特色的针对性措施,大体有以下四种途径可以考虑:一是寻求与服务面向地区具有特色要求的一家或多家企业合作,共同实现特色标准中相关专门能力和特殊技能的要求;二是通过高校内部跨院系部处合作、资源重组设立专门机构或增加教育教学资源的投入,以满足实现特色标准中某些条目的需要;三是与社会上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合作,以达到特色标准中一些特殊技能的要求;四是与国内外其他高校或社会组织合作,进行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实现特色标准中某些特定素质的要求。

4.大学文化建设。

大学文化,也称大学校园文化,高校学生每天置身其中,并受到直接的、不间断的熏陶,是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环境因素,它对学生耳濡目染的教育作用及其人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往往超过课堂学习的效果。不同学校由于其办学传统、文化积淀、校风学风等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大学文化,这些大学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该校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培养出带着深刻母校烙印的独具风格的人才。因此“卓越计划”参与高校可以通过具有特色的本校大学文化的建设,形成本校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

大学文化拥有人类文化所具有的共性,即是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组成。物质文化,即校园、校舍的建筑及其风格等,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是校园文化的外层部分,往往折射出学校的办学目标、教育理念、校风学风、价值观、道德风尚等。制度文化,即学校教学制度和管理制度等,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是校园文化的中间部分,是学校教职员工在共同的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精神文化,即体现学校特色和精神的优良传统、共同理想、价值追求、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行为理念等,是校园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全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和学校的建设、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和形成的。

大学文化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是以物质文化为条件,以制度文化为手段,以精神文化为核心,通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情感陶冶、文化启迪、思想感悟和道德教化,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质、健康的思想、执着的追求和坚韧的个性,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百折不挠的敬业精神和全面发展的潜力与素质,更好地承担经济社会发展赋予的历史重任。

为了形成基于本校大学文化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参与高校可以考虑做好本校大学文化特色的挖掘、大学物质文化建设、大学制度文化继承和创新、现代大学管理制度建立、大学精神文化传承和发展等几个方面工作。

1)大学文化特色挖掘。从卓越工程师培养需要的角度,充分挖掘和整理本校的发展历史、办学积淀、办学传统和价值追求,总结和提炼出不同于其他院校的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和价值观念,尤其是在工程教育中日益重要的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内涵,着力打造一系列校园文化品牌,形成本校独有的大学文化特色。

2)大学物质文化建设。通过校园规划建设、标志性景点设立、富于启迪雕塑摆放、历史碑文的篆刻以及其他自然人文景观建设等,充分表现大学文化特色,使学生每天身临这样的物质文化的环境和氛围之中,就能够自觉不自觉地感悟到本校文化特色的深刻内涵和所蕴含的真谛,就能够受到启迪、感染和陶冶,就能够自觉地规范和引导自己的行为。

3)大学制度文化继承。大学制度文化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各项工作能够按照“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稳步推进并形成特色的制度保障。一方面,参与高校多年形成的被师生员工接受的常规的教学制度和管理制度需要完善和继续执行,以确保人才培养工作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参与高校在工程人才培养改革和创新过程中积累的本校独有的教学制度和管理制度需要进一步总结和提炼,以支持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如一些高校已在实施的第三学期制、弹性学分制、学分互认制、本科生导师制等,这些制度对学生个性化培养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形成了制度保障。因此,高校在总结多年人才培养经验的同时,一方面要注重将已经成熟的经验进行制度化,另一方面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注重将制度化的文化特色化,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传承具有特色的制度文化。

4)大学制度文化创新。一所高校的大学制度文化要保持特色,应该重视在继承的基础上对本校制度文化的创新。“卓越计划”在制度创新上对参与高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包括:将学生学习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部分;创新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机制;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工科教师要有一定的工程实践经历;改革对工科教师的评聘、考核和培训制度;整合重组课程体系和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制定学生遴选和退出机制以及灵活学籍管理制度等等。参与高校在继承本校大学制度文化的基础上,可以结合本校的具体实际,在上述各个方面开展制度文化创新,设计和提出具有本校特色的新的大学制度文化,以形成自身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

5)现代大学管理制度建立。在大学制度文化创新方面值得特别指出的是,现代大学管理制度的建立对卓越工程师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具有潜在和深远的影响。大学管理与企业管理虽然有许多类似或相通的地方,但前者的难度和复杂性却远高于后者,主要由大学的组织结构、人员构成和主要职能等因素造成。大学的组织结构是带事业部制的矩阵结构,这种结构只有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才采用;大学的人员构成主要有四类,包括教师、管理人员、教辅人员和附属人员,其中教师的职业性质决定着不能简单采取企业管理员工的方法管理教师,而要充分尊重他们的学术权力;大学的主要职能有四项,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而企业主要职能是生产。大学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社会组织,现代大学管理制度的建立及其高效运行为他们带来了真实的感受和体验,也为他们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和日后在企业工作产生重要的作用和长远的影响。

一项好的教学或管理制度,能够给人才培养带来重大和深远的影响。如发端于14世纪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导师制,对因材施教、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至今成为世界各国大学普遍采用的人才培养、尤其是研究生培养的主要制度;又如起源于15世纪剑桥大学的住宿学院制,对于不同学科间的交流以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长期以来一直被众多世界一流大学所采用。因此大学制度文化对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6)大学精神文化传承。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精髓,总体表现为渴望知识、探索科学、追求真理、包容批判、崇尚创新,以及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造福人类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每一所高校在长期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的大学精神文化均有着与众不同的特色,最适合于支持本校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目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社会上出现的追求名利、道德缺失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在少数学生的浮躁表现和缺乏责任感上。这更需要高校重视大学精神文化的影响作用,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注重对本校特有的大学精神文化的凝练、总结和氛围的营造,加强学生大学精神文化的学习和熏陶,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道德水平、科学精神、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有效地实现本校大学精神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7)大学精神文化发展。面向未来培养卓越工程师是“卓越计划”的一项使命,这就要求参与高校从未来社会的需要出发,注重本校大学精神文化的发展,以促进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形成。未来社会对卓越工程师的要求突出表现两个方面:一是创新能力,这是因为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是工程师创造未来世界的前提;二是包容态度,未来社会应该是更加开放、自由和民主,人们的各种需求将更能够得到满足,因此,未来社会的建设更需要博取众长,未来的工程项目更需要众人合作,未来社会的发展将是多样化的,这就要求卓越工程师具有包容的态度,能够海纳百川,善于团队合作,胜任时代赋予的使命。

大学是以其特有的精神文化成为社会道德的典范和行动的楷模,引领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引导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推动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因此,大学精神文化的弘扬和发展能够在满足未来社会对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和包容态度的要求上做出重要贡献。一方面,参与高校可以通过进一步营造民主和自由的学习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些正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另一方面,参与高校可以通过更加民主、开放和宽松的校园环境建设来培养学生兼容并包的思想和团队合作意识,这些正是包容态度所必需的。

五、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形成

虽然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内涵的确定为参与高校培育和形成本校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提出了清晰的目标,但这只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形成之前必须进行的重要一步,而整个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形成却是一个不断努力、逐步积累、逐渐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的长短取决于参与高校在工程人才培养特色上已有的积累,如果已有较好的积累,那么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形成过程相对较短,否则,需要一个更为完整的过程。完整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不断优化、自我完善的过程,是一个由潜在的人才培养优势转化为显现优势的过程,是一个难度大、需要持之以恒但却至关重要的过程。

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形成应该是参与高校实施“卓越计划”工作的重点,它要求学校围绕特色目标的实现,制定政策,配备资源,采取措施,开展一系列系统、具体而切实有效的工作,以确保相关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最终实现。一所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能否具有特色的关键在于其政策、措施和工作的有效性,这不仅需要学校领导的战略性眼光、系统性思维和高度重视,而且需要全校上下的整体意识、务实精神和齐心协力。具体而言,一所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形成大致需要通过以下各项工作的完成来实现。

1.学校规划:将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形成作为参与高校学校规划的重点。

高等学校的办学目标需要通过制定相应的规划来体现,而后通过规划的有效实施来保证办学目标的实现。任何一所高校在每一个发展时期都要制定与该时期发展目标相一致的发展规划,作为当前学校的一项富有挑战性且意义重大的工作,参与高校应该将形成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作为本校规划的重点内容,使之进入学校的战略管理体系,从而在学校战略实施阶段,不仅能够得到学校的政策支持以及在人力资源、经费资源和物力资源上的充足投入,而且能够得到系统、有效的执行、控制和实现,这样才能确保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形成落到实处。

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高等学校的战略规划应该也只能将规划的重点放在有限的几个方面,这样才能使有限资源足以支持规划重点的最终实现。在任何一所参与高校的规划中,“卓越计划”的实施应该成为规划的重点,而其中的核心就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形成。只有在有限目标、集中资源、突出重点的思路下制定参与高校的学校规划,才能确立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形成在学校规划中的地位,使之成为学校规划的重中之重,进而得到全校上下的高度重视。

2.政策保障:“卓越计划”学校工作方案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形成提供制度和政策保障。

“卓越计划”学校工作方案是从学校工作层面为成功实施“卓越计划”而制定的具有创新性和各自特色的工作计划,该方案从指导思想、培养目标、组织机构、专业领域、培养模式、教师队伍、政策措施到国际化培养等方面为本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在组织制度和政策措施上提供了根本的保障。

学校工作方案的制定应该注意三点:一是制度设计和政策制定要以满足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需要为出发点,以保障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形成为落脚点,尤其是在学校有限的教育教学资源的配置和使用上,要做到以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为驱动和导向;二是要在实施“卓越计划”前,系统整体地完成相关工程教育改革措施和制度政策的制定,这一方面可以避免因制度和政策的滞后使得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减少缺乏全局性考虑的制度政策对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整体效果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三是改革措施和制度政策必须是可操作且可行的,这一方面需要密切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可以在本校能够创造的条件和环境下付诸实施,另一方面必须广泛征求师生员工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反复的座谈、对话和沟通,吸取各方面好的意见和建议,使得最后确定的改革措施和制度政策不仅为大家所接受,而且能够规范和激励本校教职员工行为和精力的投入。

3.实施方案:“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形成提供实施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教育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载体,是保证人才培养标准得以实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法规性文件,是统领学生学习进度、组织教学活动和安排教学的重要依据,也应该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得以落实的重要途径。因此,“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应该成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形成的实施方案。

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可以体现在专业培养方案的各个方面,包括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育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领导力培养、国际化教育、课外学习、社会实践等多个方面。然而,一所参与高校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只能是在其中一个或少数几个方面,而不可能在所有方面。

为了确保专业培养方案能够成为形成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需要注意三方面问题:一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内涵要能够分解到课程教学大纲或对教学环节的目标要求上,使得培养特色的形成能够落到实处;二是要从系统和整体的角度处理好培养特色相关教学环节与其他教学环节的关系,使得后者成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形成的重要支撑和平台;三是要根据学校拥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如教师队伍状况、校企合作条件、实践教育体系等,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培养方案,以保证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形成。

4.任期目标:参与高校相关院系部处干部的主要任期目标是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

高等学校对校内教学院系和机关部处的中层干部应该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的管理办法,这种办法是在干部任命伊始,学校确定每个处级单位任期内要完成的工作目标,到干部任期届满时,根据任期目标对每个处级单位进行考核评价。与传统的干部管理办法相比,任期目标责任制有二个显著优点:一是学校层面的发展目标能够得到分解和落实;二是给予中层干部开展工作充分的自主权和灵活性。

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形成是学校规划的重点,“卓越计划”参与高校应该将其通过任期目标责任制分解落实到相关院系和机关部处,作为这些处级单位干部任期内的主要工作目标来完成。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目标分解可以通过两步来完成:一是处级单位提出任期目标初稿,即由各相关院系和机关部处,根据任期内学校规划中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形成的目标任务,结合本单位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提出各单位任期目标的初稿;二是学校综合平衡定稿,即学校在各单位提出的任期目标初稿的基础上,通过与各个处级单位讨论协商,并从整体上平衡各个单位之间的任期目标后,确定相关院系部处在任期内必须完成的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形成相关的目标任务。

对于每个承担了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形成的目标任务的院系部处,还需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将本单位的任期目标进一步分解落实到单位内各个处级干部,使每位干部都有明确清晰的任期目标责任,从而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二是将本单位的任期目标分解到任期内各个年度,以便于在学校每年的工作部署下,逐年分期地推进开展工作。

5.岗位职责:参与高校相关院系骨干教师聘期的主要岗位职责是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

教师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担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最终形成需要相关院系每一位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投入,因此,“卓越计划”参与高校应该在实施教师聘任制时,将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作为相关院系骨干教师的主要岗位职责。

具体来说,参与高校相关院系要将学校规划中分解到本单位的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形成相关的目标任务进一步分解落实到单位内的骨干教师,使得每一位骨干教师都明确在聘期内必须完成的工作。需要指出的是,每位教师在聘期内的岗位职责应该是可评估检查的,这不仅有利于教师履行岗位职责,而且有利于对教师的考核评价。

目前高校对教师在教学方面的要求存在三种现象。一是仅有数量要求:即相当多的高校在将教学作为教师岗位的职责时,仅仅以每一学年完成的课时数或课程门数作为对教师的要求,而几乎没有在教学质量、教学改革、教书育人上提出要求。二是要求缺乏刚性:虽然教育部要求教授要为本科生开课,但是授课学时规定往往只对未来有技术职务晋升愿望的副高及以下职务教师起作用,而对已经晋升为教授的教师而言,教学要求对他们不具有约束力。三是要求底气不足:在“卓越计划”参与高校中存在着一些学校,它们既希望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上取得优异成绩,又不希望在科研的可比性指标上,如科研经费、SCI文章、国家级科技奖项等落伍,在这种两难境地下,对参与专业的骨干教师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上不敢从严要求。

出现上述三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教学中心地位的认识不足,这些学校要从高校的本质属性以及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关系来认识到卓越工程师培养是骨干教师必须承担的主要岗位职责。

6.工作要点:参与高校学校年度工作要点保证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逐步形成。

参与高校每年的学校工作要点对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保证作用,主要通过工作要点的制定、分解、检查和总结等几方面工作来做到。

1)工作要点的制定。参与高校要将形成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作为每年学校工作要点的主要内容来制定。具体做法是:将学校规划中形成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目标任务按规划期内的年度进行分解,而后把分解到相应年份的任务作为该年度学校工作要点的内容。

2)工作要点的分解。参与高校负责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的校长,负责将年度工作要点中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相关的内容,逐条分解到其分管的机关部处和相关教学院系,并对每条要点提出明确的完成时间和详尽具体的要求等。

3)工作要点的检查。参与高校可以以参与专业为单位,按照工作要点分解时规定的时间和要求,组织对该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相关工作的进展和完成情况的检查。为了提高检查对工作的促进作用,应该重视“事中”而不是“事后”检查,即在年度期间,如每个学期期中开展一次检查工作,这样能够在实施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和改进工作,以保证本年度工作要点的顺利完成。

4)工作要点的总结。每年放寒假前,即年度工作要点实施结束时,参与高校要自下而上组织各相关院系部处,对年初分解给本单位的本年度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相关工作任务进行总结,然后按照参与专业或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类型进行汇总并报到学校层面。工作要点的总结应该是对成绩、经验和不足的全面总结,一方面是对本年度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形成工作的全面盘点,另一方面是为下一年度工作要点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借鉴和参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经过以上过程,参与高校年度工作要点就能够保证本校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形成扎实地往前推进一步,年复一年,在上一年度工作的基础上开展下一年度学校工作要点的工作,参与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就能够逐渐得以形成。

7.年度预算:参与高校学校年度经费预算要满足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形成的需要。

“卓越计划”是对工程教育的重大改革,足够的经费是保证成功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必需,因此,参与高校在“卓越计划”学校工作方案中政策措施部分提出的经费保障要通过年度经费预算予以兑现。

制定形成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所需的年度经费的依据有二:一是学校年度工作要点,即当年工作要点中列出的与形成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相关的工作任务;二是相关院系部处任期目标责任书中分解到当年的与形成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相关的工作目标。因此,这部分预算的制定往往是先由相关院系部处根据当年将要承担的工作任务的实际情况提出预算草案,然后报给负责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的校领导进行统筹和平衡,最后分别报给学校预算制定部门和校长进入学校总的预算盘子予以考虑。

如果将高校内部每年申请经费预算的项目按其对实现学校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分为必保项目、支持项目和一般项目三类,则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相关项目应作为必保项目进行经费预算。为了避免由于预算经费被搁置在常规科目中下拨而被有意或无意的挪用,建议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相关预算经费设立专项,以保证经费的专款专用。同时,为了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应该加强对专项经费的日常和年度审计。

8.资源配置:参与高校教育教学资源的配置和使用要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形成提供基础和平台。

除了经费需要外,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形成还需要参与高校在教育教学资源上予以倾斜和支持。形成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所需要的教育教学资源大体可以由物资资源、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三部分构成。物资资源包括实践教学资源和创新教育资源,校内有各种实验室和工程训练中心等,校外有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和企业研发机构等。参与高校在物资资源配置方面,不仅要重视仪器设备的添置配备,而且要加强对相关实验室、基地和中心的建设。

人力资源包括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学校一方面要吸引和聘任具有一定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担任校内专任教师,另一方面要聘请企业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历的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参与高校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不仅要重视高水平工科教师的吸引、培养和聘任,而且要重视对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的教师的激励,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形成工作中。

组织资源是指学校层面能够获取或拥有的支持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形成的条件或机会,如参与高校的行业背景、参与高校的创新训练项目、参与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参与高校拥有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机会等。

参与高校在组织资源配置方面不仅要积极充分地整合各种现有的组织资源,而且要努力挖掘和开拓新的组织资源,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形成提供和创造更好的条件和更多的机会。参与高校在资源配置方面要重视资源的整合重组、优化配置和高效使用。整合重组的目的在于将分散或闲置的教育教学资源集中或组合起来,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优化配置强调的是教育教学资源的组合和配备应该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作用。高效使用注重的是教育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益,使得资源的投入能够获得高的产出。

9.学校督导:参与高校教学督导组负责对相关院校部处培养特色形成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

高校教学督导组是协助校领导在全校范围内对教学工作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指导和信息反馈的工作机构。教学督导组主要由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较高的管理水平、高度的责任感以及工作认真和治学严谨的退休教授组成,应该在参与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特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督促工作计划的实施。教学督导组应该对学校年度工作要点、参与专业培养方案、院系部处年度工作计划等涉及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形成方面的工作的落实、实施和执行情况,开展经常性的督促和检查,保证这些工作按计划顺利地推进。

其次,发现实施过程的问题。教学督导组应该认真听取参与专业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包括深入专业培养方案实施过程,及时发现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形成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认真的调查和分析,与有关单位进行沟通,向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反馈信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建议。

第三,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教学督导组应该发挥各位成员在人才培养上的专业特长,对相关院系部处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相关的工作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指导和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以促进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形成。

第四,协调各方面关系。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形成需要相关院系部处的密切配合与通力合作,为此,教学督导组应该在部门间信息沟通、教学院系和机关部处的关系协调以及学校和院系部处间的上传下达上发挥重要的作用,形成各单位目标一致、相互配合的氛围。

10.年度考核:参与高校相关院系部处干部和骨干教师年度考核的重点在于培养特色形成的进展情况。

保证相关院系部处在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形成方面的工作能够稳步推进的一项有效措施是加强对相关院系部处干部和骨干教师的年度考核工作。考核的内容分别是干部任期目标责任书和教师聘期聘书中分解到考核当年要求完成的目标任务,考核的重点均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形成的进展情况。

院系部处干部的年度考核建议以处级部门为单位,采取年度工作经验交流的方式进行。一般在年底寒假前,学校召开处级单位年度经验交流会,每个单位根据当年的目标任务,在规定时间内介绍这些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取得的成绩、积累的经验、存在的不足和教训,然后由参加会议的所有处级以上干部对照该单位当年的目标任务对该单位进行无具名打分评价,再将大家的评分的均值作为该处级单位当年的考核结果。每个处级干部的考核成绩是依据所在单位的考核结果和个人所分管工作的完成情况作出的。这种考核方式的优点在于:消除了干部对考核的抵触情绪,降低了干部的心理压力,在考核中相互交流,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在学习中总结经验。

相关院系骨干教师的年度考核也是以当年的目标任务为评价指标、以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为评价标准进行。建议采用工作研讨或工作交流的方式开展年度考核,使得考核不仅是对当年工作的总结反思和相互学习,而且是对来年工作的促进和推动。考核主体应该多元化,应该包括参与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所在院系负责教学的干部、合作企业的兼职教师以及学校相关部门的职员等,从而使得考核结果尽可能客观、全面和公正。

要使得年度考核能够在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形成上发挥重要的作用,参与高校必须将年度考核结果与绩效奖励或绩效薪酬密切挂钩[18],相关的激励政策应该是“卓越计划”学校工作方案必须包含的内容。

经过多年的努力,“卓越计划”参与高校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应该主要落实在四个方面:一是卓越工程师的能力水平;二是卓越工程师的综合素质;三是卓越工程师的个性特点;四是卓越工程师的社会欢迎程度。

仅凭办学规模和资源投入已经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多样化和特色化是当前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追求包括人才培养特色在内的办学特色已经成为各国高等学校在国际化的高等教育市场中赢得竞争优势的发展战略。参与高校充分利用实施“卓越计划”的机遇,培养出具有本校鲜明特色的卓越工程师,不仅是成功实施“卓越计划”的标志,而且是本校工程教育水平的质的飞跃,将为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做出重要的贡献。

 

 

关闭窗口

推荐文章  
· 关于印发《南昌工程学... 2023/04/26
· 关于做好“全国大学生... 2023/02/21
· 关于印发《南昌工程学... 2022/11/15
· 关于召开南昌工程学院2... 2021/06/29
· 汪胜前副校长带队检查... 2021/05/28
热门文章  
· 关于公布2021年学位外... 2021/04/30
· 关于落实2020-2021学年... 2021/04/23
· 关于2021年上半年全国... 2021/03/19
· 关于2020-2021学年第2... 2021/03/12
· 关于做好2021年春季学... 2021/03/03

 

  Academic Affairs Division of Nanch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天祥大道289 邮编:330099

Copyright © 2010 - 2011© 南昌工程学院教务处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