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机构设置|规章制度|人才培养|教务运行|学籍管理|实践教学|教学建设|教室管理|创新创业教育|劳动教育|公共服务

 
当前位置: 首页>>教学工作动态>>正文
 

坚持知行合一 强化实践育人
2015-05-13 09:58  

                   —在南昌工程学院2015年教学工作会暨第二次实践教学工作会上的讲话

                                             刘谟炎

                                         (2015年4月24日)

老师们、同志们:

经过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我校2015年教学工作会议已经顺利完成了各项议程,就要结束了。多年来,全校广大教师和干部职工立足本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实践育人,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付出了大量心血,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付出了辛勤劳动。我谨代表学校党委向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次教学工作会议开得很好。好的标志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回顾和总结了2006年以来我校实践育人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存在问题和不足,明确了努力方向和目标,提出了工作思路和具体措施。二是出台了一些好措施、文件。特别是《关于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重点突出,务实创新,对我校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内涵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三是各方面的代表发言交流了一些好经验。这两天,各院(部)组织教职工认真讨论了校长报告和学校印发的九个文件,都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四是表彰先进。对2014年度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表彰。五是大家经过热烈讨论,提出了一些好建议。刚才,几位同志分别汇报了各小组的讨论情况,提出的有些问题很有深度,也很重要,听后很受启发。会后,希望学校各位领导、各职能部门、各教学单位要认真吸收,修改好有关文件,接下来要做的工作,就是“落实,落实,再落实”。六是意义重大和深远。本次会议是我校在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我省《关于深化改革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意见(2014-2020年)》精神,全面落实“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的召开,必将为进一步提高我校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面,我代表学校党委,就进一步加强教学工作特别是实践育人方面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强调要“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把本科教学作为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在去年的教学工作会上,学校结合发展实际,提出了“一流本科教育”新目标。其中,实际上包括了“两项工程”:一项指的就是以加强本科教学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要内容的“基础工程”,一项指的是以加大学科建设力度、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提升办学层次为主要内容的“攀登工程”。面对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形势,学校必须大力实施好这两项工程,紧紧围绕人才培养中心,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本科教学的主体和基础地位,推动内涵发展,提高培养质量,切实打牢学科发展、办学层次提升的基础。

(一)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办学指导思想

办学指导思想体现了学校的定位和办学思路,是学校一切办学活动的基本遵循。牢固树立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办学指导思想,对于我校而言,就是要坚持以建设水利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工程大学的发展定位和奋斗目标为指引,遵循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线的办学思路,紧紧围绕人才培养根本任务,科学谋划学校的改革与发展,着力推动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升。这就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把促进人才培养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绝不背离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

(二)牢固确立教学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中心地位

教学工作是人才培养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和过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没有教学中心地位的牢固确立,就不可能有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牢固确立。我们要坚持把教学作为学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突出“教学优先”、“为教学服务”的工作理念,在办学资源等配置上,确保学校的师资力量、办学资源、经费安排优先满足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的需要。在教学与其他工作的关系处理上,要牢固树立一切工作都要围绕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任务开展的意识。当前,高校中普遍存在重科研、重培训、轻教学等现象,当教学与科研等工作发生冲突时,教学工作往往就会受到冲击。这种现象说明,教学工作的实际地位并不占有优势。要真正确立教学中心地位,就必须建章立制,用严格的制度规范来保障高校工作中这块最柔软的部分、最重要的圣地。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建立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等强制性制度,仅仅是学校保障教学工作的底线,广大教师在如何对待教学工作的问题上,应该有更高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这是作为一名教师的根本。

(三)切实增强人才培养的质量意识

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是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根本目的。没有稳定的人才质量作为保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就不可能真正得到稳固。我们要坚持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主要标准,把社会评价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切实贯彻落实学校新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按照通专结合、协调发展的思路,优化课程体系,理顺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发挥各门课程对学生素质发展的整体效应,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要牢固树立“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大力推进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和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分类培养,构建分层次、分类型的人才培养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深入开展教学研究,促进广大教师不断增加和更新知识积累,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特别是要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积极探索实践育人模式,切实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二、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着力构建全员育人新常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人才培养工作要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也明确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落实到我们学校,就是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德育为先,把德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着力点

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就是要坚持育人为本,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切实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公民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是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系统地向大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修养、法律基础、人生哲理和职业道德等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具备精深的理论功底,能够运用正确的理论释疑解惑社会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以自己的坚定信念、人格魅力、品德修养、社会阅历去启迪人生,于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人格志趣和价值观念,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同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注重学生的有效参与,强化社会实践环节,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生动性和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二是要抓好师生行为养成教育。组织师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培养师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围绕重大节日、重大事件,开展“诚信•感恩•责任”的主题教育以及文明修身等活动,做好“文明课堂、文明校园”的教育引导,培养师生爱校、荣校情结,以文明宿舍建设为抓手,全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加强辅导员值班和查寝制度,推进教师联系学生寝室工作,加强日常学生寝室的管理,杜绝校外租住现象的发生。通过加强安全、卫生、文明教育引导工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师生的文明程度,维护和谐的校园环境。

三是要强化教师教书育人意识。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第一要务。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教书育人,“教”是手段,“育”才是根本。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就必须既重视“教”,在教学能力、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上下功夫;又重视“育”,在学生思想进步、学风建设、成才指导、生活服务上下功夫。全校教师要按照《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争做敬业爱生、教书育人的典范,切实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培养学生作为毕生的事业,把关爱学生作为本能的要求,静心教育、潜心育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将爱国精神、事业心、责任感、团队意识、认真刻苦的品格,融入课堂、融入实践,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良师益友。

(二)坚持能力为重,把能力培养作为教育的基本落脚点

坚持能力为重,就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出适应我国当前和未来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新时代人才。

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主渠道作用。广大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强化学习指导,通过广泛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开展学业咨询活动等形式,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学习、生活的各种困难和疑惑,启发、引导学生掌握并了解学习的方法及其规律性的内容,提高学习能力。要加强学风建设,强化学习管理,通过开展阶段目标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积极探索完善学业预警和淘汰机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点和难点。我们要进一步落实面向学生开放实验室的制度,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综合实验、自主设计实验等实验项目。要坚持把学科竞赛活动作为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稳步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各类表彰、奖励机制,鼓励广大教师积极承担学科竞赛指导任务,推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要大力开展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小发明、小制作、小创新,切实提高创新能力。

三是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推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需要,也是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内在要求。坚持全面发展,就需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进一步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加强教育管理,创新全员育人特色

按照“建(设)队伍、抓(好)养成、促(进)学风、优(化)服务、创(立)特色”的工作思路,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力争使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创特色,上台阶。

一是强化育人和帮扶功能。抓好辅导员队伍、学生会干部队伍和班干部队伍建设,积极推进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坚持辅导员工作例会制,持续开展“与学生交朋友”和“三个一”活动,注重发挥辅导员的育人功能。引导和发挥学生干部的榜样示范和帮扶作用,采取“辐射式”帮扶的原则,指导他们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的班级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和谐班级氛围,构建院(部)、班级、学生三位一体的安全信息网络,加强学生舆情信息搜集、研判和处置,确保重大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的准确性、及时性。

二是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加强专业思想教育,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百项创新计划,通过实施学生学研创新资助、就业创业资助等学生资助项目,引导学生勤于探索,积极创业,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和创新精神。推动学生广泛参与专业竞赛,提高专业技能,增强竞争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通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教育学生。要求教师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开展教学活动,同时加强对学生到课情况的考勤,严禁私自调课。成立学风纠察组,纠察迟到、带食品进教室的学生,使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双方的互补作用,达到良好教风和优良学风的有效衔接。通过抓考风,完善学习预警制度(对挂科学生及时谈话并通报家长)、纪律考勤制度,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三是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积极推进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内容从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工作方法从经验型向科学化的转变和工作渠道从单一型向多元化的转变,形成团结、统一的氛围,提倡奉献精神,增强协作,加大制度建设力度,提高管理服务水平。组织开展“校园文化”主题活动,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通过举办专题报告会、才艺展示、技能大赛以及运动会团体操表演等校园文化活动,调动学生的广泛参与性、创造性,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以在全校有影响的学生社团和学生感兴趣的大型活动为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团管理、社会实践和自我风采的展示,全面提升自我。邀请校内外专家举办专题讲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坐标。通过创新工作思路和思想教育模式,推进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内涵建设发展。

三、更新理念,创新机制,开创实践育人工作新局面

当前,我校实践育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初步经验,各职能部门支持实践育人工作有了新举措,实践教学工作取得新突破,军事训练工作取得了新进展,社会实践活动形成了新机制。但同时也要看到,学校实践育人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与学生日益增长的实践需求相比还有距离。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实践育人工作普遍存在着“一重三轻一多一少”的现象,即重形式,轻过程、轻内容、轻结果,务虚的多,务实的少。再加上实践育人工作各自为政,分散进行,实践与育人脱节,有些活动重复进行,资源、经费难以保障等。因此,提高对实践育人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实践育人工作的指导,统筹解决实践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就成为我校人才培养必须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要把实践育人理念内化为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

实践育人,是党和国家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准确把握教育本质和人才培养规律基础上提出的一种科学教育理念。实践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具有独立的地位和作用,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共同构成高校教育体系。

1.实践育人符合古今中外学习认知理论

知行统一,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孔子曾说过“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苟子曾讲过“知之不若行之”(《苟子•儒效》),朱熹提出了“知行常相须”(《朱子语类•卷九》)的命题,陆游有诗云:“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示子聿》),王夫之强调“知行相资以为用”(《四书训义•卷二》)等等。

现代学习理论认为:“人的最佳学习状态不是静止被动的知识灌输,而是对人生的全身心投入和探究”。如何探究?最佳的方法自然是实践体验了,只有切身的实践体验才可能全身心投入其中,否则只是坐而论道,永远难有深入之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国际教育会议也指出:“把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以及学生参加劳动,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提供与外界包括与劳动界更多的接触,促进学生品格的全面发展;除此之外,还使他们个人和集体加深对社会道德、教学和经济价值的理解,教育学生认识不同类型劳动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向他们反复灌输尊重劳动者和劳动人民的思想。”由此,可以看出国际教育组织对实践教育的高度重视,并将其视为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是由于实践为主观与客观的相互联系、主体与客体的交互作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才能对人们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只有将知识应用于实践才是真正被掌握了的全面知识,才是一个人的能力和本领。记忆、复述、分数都是没有经过实践转化的死知识,它们产生的不是能力,而只是僵死的教条。

2.实践育人是几代领导人倡导的教育思想

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条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离不开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也是检验人们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早在1934年1月,毛泽东在中华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就提出了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建国初期,毛泽东主张“学校办工厂”、“工厂办学校”,并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毛泽东根据当时的国情,还提倡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半工半读”,强调指出青年学生要努力做到又红又专,在与实践、与工农相结合的过程中成长。

邓小平同志一贯主张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反复强调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学生更应该多参加生产劳动。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会议上提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的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

江泽民同志也高度重视青年学生的实践活动。他在1998年北京大学百年纪念大会的讲话中向高校大学生,也向全国各界青年提出了几点希望,其中就指出:“希望你们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要健康成长,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而且要向社会实践学习,自觉地投身于火热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

胡锦涛同志就实践育人也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他在五四运动90周年前夕与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希望同学们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在清华大学建校百年大会讲话中指出,科学理论以及创新思维都产生于广泛实践中,又必须服务于实践,希望同学们把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工作,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我们的学习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富有探索精神的。既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实践学习;既要向人民群众学习,向专家学者学习,也要向国外有益经验学习。有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有实践知识的学习”。他多次以插队生活的亲身经历指出劳动实践是宝贵的人生财富,是成长和进步的起始,引导青少年“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通过劳动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磨炼意志、锻炼自己”,勉励青少年养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优良品格。2014年5月4日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谈到当代青年是“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全过程参与者,“希望大家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3.实践育人是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

无论是1958年中央颁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还是近年来中央及各部委制定的许多文件,都对实践育人提出了明确要求。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高校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2005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对大学生社会实践作出全面部署。2010年3月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2年1月,教育部联合了中宣部、共青团中央、财政部等七部委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明确要求“全国各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和重视实践育人工作,积极调动和整合高校及社会各方面资源,逐渐形成实践育人合力,着力探索和构建实践育人长效机制,从而大幅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实践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土壤。特别是广大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实施实践育人工作时,在认识上比重点本科院校要更加突出。而实际上,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许多做法仍照搬重点高校的做法,或是换汤不换药,表面上宣扬培养应用型人才,实际操作上(包括在课程设置上)与重点本科院校大同小异,归根结底,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因此,加强实践育人工作,构建完善的高校实践育人体系,首要问题是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思想认识。

(二)要把实践育人的要义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

实践作为人类最根本的存在方式,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是毋庸置疑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这一学说从根本上确认了实践的教育价值。从教育的角度看,实践之于学生的发展如同知识之于学生的发展一样,不可或缺。实践的教育价值最集中地体现在促进学生发展上。

1.加强实践育人是教育规律的应然行动

教育规律表明,教育就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来培养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的人才。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之间的失衡,是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通病。实践育人有利于改变四者之间失调的比例,避免极端化,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1987年,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主席博耶在《大学:美国大学生就读经验》的报告中指出,大学教育的效果,直接与学生在校园里度过的时光,以及学生参加各种活动的质量联系在一起。正如马克思所言:“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在人才培养工作中,高校应摒弃“单向度”思维,使教书育人与实践育人一体化。这样,所培养的大学生必定是智商高情商也高的复合型人才。

当前,存在大学生就业难、创业难,除了有结构性矛盾之外,关键是高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不强,毕业生的综合能力与用人单位的期望存在较大的差距,折射出高校的育人行为存在急功近利之嫌疑,是偏离高等教育内在规律的间接体现。

2.加强实践育人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

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不仅仅表现为知识结构的丰富和知识水平的提高,更体现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体现为个体与社会的交融和谐,体现为个性特点的充分发扬。实践教育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精神、品格的必由之路和根本途径,是人才成长的决定性因素。大学生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巩固、检验、掌握所学理论知识;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面对各种困难,积极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美国著名统计学家、哈佛大学教授查得•莱特教授历经十年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所有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事件或活动,有4/5发生在课堂外”。清华大学老校长蒋南翔曾经指出,即使你满腹经纶,但不能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只是个“两脚图书馆”。

3.加强实践育人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由之路

实践育人作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对于高素质人才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勇于创新的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也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不仅为高校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也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实践依据。

国家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战略,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迎来了从外延建设走向内涵建设的新阶段。通过强化实践育人,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吸收实践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知识,同时又能使学生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成长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传播者、实践者、组织者和最大受益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潜力,成功地将知识内化成综合实践能力,最终实现创新创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三)要把实践育人格局固化为学生实践思想观念

2014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要求高校“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形成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长效机制”,首次明确把实践育人纳入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以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在坚持实践育人的结合上下功夫

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一是要实现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有机结合。校内实践是利用学校自身教育资源和教学设施开展实践活动,如课程实验、毕业设计等。校外实践是学生去企事业单位等进行社会调研和认知实习。既要通过校内实习,让学生把课堂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验证所学知识,提升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也要通过校外实践,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加速由“校园人”向“社会人”转化。近年来,一些高校已开展了这方面的探索,如清华大学大力加强实践教育,在本科生的理论课教学中融入研究性学习和新生研讨课,大力强化暑期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等。二是要实现教学实践与第二课堂实践密切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是以校内课堂进行的课程实践,第二课堂实践是课外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是对第一课堂实践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具有形式灵活、内容多样的特点。学校可以从学分和课时上优化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合理设计实践教学环节,让教学实践与第二课堂的实践紧密结合,从而在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国外许多高校采取多种措施让实践教育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就强调其教育使命是“运用知识解决人类社会最艰巨的挑战”,并构建了包括本科生科研、研讨课、课外学术活动等一系列实践教育活动。英国剑桥大学也致力于“从普遍的生活世界中提高学生的能力”,实行以导师制和讲座制为核心的小组教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重点发展产学研合作项目提供实际锻炼机会。三是要实现专业性实践与非专业性实践双向结合。专业性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所学专业基础上,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而非专业性的实践活动为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和生活,锻炼意志和能力提供了平台。如东华大学以社会实践与科技创新实践相融合,一方面大力建设带有教学实践功能的产学研基地,另一方面安排本科学生早进实验室、早参与导师教学科研项目。在培养起学生较强的专业素养后,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参与暑期社会实践,依托专业知识尝试解决实际生活中发现的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动手创新能力。

2.在组织实践育人的环节上下功夫

坚持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一是要丰富实践育人的内容环节。内容环节是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核心要素。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高校实践育人包括实践教学、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活动三大块的内容,其中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实验、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内容,军事训练包括集中时间军训、参加安全应急演习等内容,社会实践活动包括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内容和载体。以上内容必须根据不同专业类型、不同教育阶段合理安排。二是要把握实践育人的时间环节。时间环节是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保证。教育部对确保实践育人时间有明确规定,如规定实践教学环节,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不少于25%,高职高专类专业不少于50%,师范类学生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不少于半年;军事技能训练时间为2—3周,实际训练时间不得少于14天;每个本科生在学期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累计应不少于4周,研究生、高职高专学生不少于2周,每个学生在学期间要至少参加一次社会调查,撰写一篇调查报告。学校既要合理确定实践育人时间占本专科和研究生教育教学总学时的比例,又要合理确定不同实践育人内容的课时,合理安排不同年级实践育人时间。三是要完善实践育人的评估环节。评估环节是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关键所在。建立以能力为目标的评价机制。现行的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侧重于分数,忽视了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使得学校倾向于智育教学,教师倾向于知识的传授,学生倾向于追求分数。“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这是当前人才培养的新理念。具体而言,要着重考察学生的沟通能力、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这既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又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

3.在开展实践育人的内容上下功夫

坚持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向广阔的社会生活迈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明责任、做贡献、长才干。一是在教育型实践中鼓励学生成长。教育型实践,就是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文化节、艺术节等形式,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正面的引导。如,通过组织开展“三爱”教育活动,培养劳动技能和劳动情感,强化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学校要注重结合党和国家重大政策出台,广泛组织开展主题学习教育活动,用富有特色的活动凝聚师生,用身边的典型人物教育师生。现阶段,要深入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积极打造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和网络空间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着力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书育人的各个环节,构建相互衔接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二是在服务型实践中引导学生进步。服务型实践包括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通过参与这些服务型实践,能够使学生在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亲身体验服务社会的乐趣,受到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实践是进步的起点,更是成长的试金石。广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活动、积极服务他人、无私奉献社会的同时,也能够提高能力、磨炼意志、荡涤心灵。学校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精心设计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学雷锋和道德模范、先进典型进校园巡讲等活动,开展评选“身边好人”等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形成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三是在专业型实践中帮助学生成才。专业型实践,就是依托自身所学专业,开展系列实践活动。专业型实践是将知识转化为个人能力的根本途径。在专业型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够运用在课堂和书本上学到的专业知识,开展技能训练,进行科技创新。比如,近几年来,我校依托于实践平台的大学生科技创新与技能竞赛成效显著,“挑战杯”全国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连续稳居全省前列。今后,学校要通过制定完善实践育人管理规定,加大经费扶持力度,加强实验室、实训中心、大学科技园、实习基地等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进一步为学生的专业实践、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环境。

(四)要把实践育人工作部署落实在条件保障上

实践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各地区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也需要各高校的积极努力。学校要把实践育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和年度工作计划,加强实践育人工作总体规划,统筹安排教师指导和参加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加大对实践教学、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活动等实践育人工作的投入,统筹推进实践育人各项工作,形成工作合力。

1.加大实践育人的硬投入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将实践育人要落到实处,学校要认真谋划好“十三五”实验室和实习基地规划工作。在校内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方面,要继续增添与更新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提升现有实验平台档次和水平。在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方面,要明确学院(部)在校外基地建设中的主体责任,通过布局和精选,每个专业做实做强不少于2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同时,还要寻求地方党委、政府对大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社会实践的支持力度,增强与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合作,加强与部队的合作等。

2.营造实践育人的软环境

“制度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灵魂’。哪里制度稳定,那里便一切稳定;哪里制度动摇,那里便一切动摇;哪里制度松垮,那里便一切松垮和混乱。”实践育人工作要实现制度化,以制度来保障实践育人工作的整体推进,这是深化实践育人的根本性举措。学校要把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思想和理念集中体现到学校章程、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教育教学方案等各方面。要把组织开展实践育人的情况和成效,作为对院(部)和部门开展年终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把教师参与、指导实践育人工作与教师职务职称晋升、各种先进的评比、年终考核挂钩,充分发挥考评的激励作用,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学生,既要注重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又要注重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成效,把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成绩与奖学金评定、各种荣誉称号的评定结合起来,以激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素质。要加强对参与实践育人工作教师的指导和培训力度,提高其业务素质和指导水平。要充分发挥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广泛宣传实践育人工作先进典型,积极推广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新思路、新做法、新经验。

3.拓展实践育人的全通道

加强对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统筹,对现有的资源进行充分的整合和利用,对潜在的资源进行开发,不仅有利于减少资源的闲置和浪费,缓解当前实践育人资源的紧张,而且通过要素间的优化组合,优势补短,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教育功效,就成为当前高校提高实践育人实效性的现实选择。学校要以实践育人为中心,开展资源互补,全程畅通,取长补短,互惠互利的服务工作。一般来说,实践教学主要由各教学单位来组织实施,社会实践主要由学生工作处、团委来组织,军事训练则主要由武装部(军事教学部)来完成。各个实践育人工作部门在开展实践育人工作中,一方面,都有一套人马,一套管理考核办法和一些实践资源,都有自己的一些优点和长处;另一方面,又都感到人手、资源、经费不足,其他部门配合不够,实践效果难尽如人意。因此,在实践育人目的根本一致,各个相关部门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的基础上,对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人员的优化组合,缓解人手不足的压力,实现资源的互补,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现实践育人内容的整合,取长补短,互惠互利。

(五)要把实践育人成效显现在培养质量上

学校实践育人工作抓得好不好,关键要看能否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就业竞争力、想象力,能否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1.具备创新创业能力是实践育人的高目标

创新创业能力是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创造出有价值的新思想、新方法,或者创造新知识、新理论,或者发明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或者发现新事物、新规律的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中的重要内容。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常态,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已成为实践育人的新内涵。在实践育人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设计教育,要鼓励大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协作意识,要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与此相适应,要改善教学方法,要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中心,以人为本,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要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包括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课程设置,拓宽专业面,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改革考试方式,增加开放实验室和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比例,要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积极扩大校外实践、实习基地,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科技创新和模拟创业的实践。

2.增强就业竞争力是实践育人的硬任务

毕业生自身竞争力不足是一个有目共睹的社会现象。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积极开展实践育人工作。学校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的运行管理机制。要组织学生深入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深入城乡各地、企事业单位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形成调研成果。要积极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参与技术改造,进行技术传播,为经济社会发展献计出力。要求组建一大批实践团队面向城市中小企业、乡镇企业,面向农村,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发挥专业技术特长,开展科技服务活动。要大力开展文化服务活动,深入社区、农村、中小学,开展文化培训、支教服务、科普讲座、法律宣传和政策咨询等活动。要鼓励学生勤工俭学,为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创造条件,建立规范有效的勤工俭学管理制度,鼓励大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要联系大公司、大商场和有关企事业单位,组织品学兼优的学生开展有适当劳酬的正当合法的社会实践,锻炼同学待人处世能力和工作能力,为服务社会积累经验。

3.培养想象力是实践育人的新要求

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想象力对大学生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想象力能够帮助大学生增强问题意识,提高发现问题能力。学问,就是学会提问。“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知识学习和科学研究中,许多“为什么”的提出,在引导大学生从一个未知走向更多的未知。二是想象力可以帮助大学生回溯过去,提高事务洞察力。大学生在研究人类的发展规律,研究知识的创新规律,知古鉴今,洞察世事,离开想象,将无所适从。“现在的一切永远是对认识过去的一把钥匙”。三是想象力能够帮助大学生展望未来,提高趋势预见能力。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远景,在人类的想象中。紧跟时代步伐,勇立时代潮头,做一个善于预见未来、把握机遇的人,想象力的作用巨大。想象力从哪里来?想象力不是生来就有的先天素质,而是后天开拓的结果,是完全能够培养的一种能力。培养想象力,就要求通过实践育人工作使学生成为一个热爱生活、乐于读书、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人。要鼓励学生读万卷书,一部《红楼梦》,一百位读者的心中有一百个林妹妹;一部《福尔摩斯探案集》,神探在推理一个个离奇的案件中无不富有想象。要指引学生行万里路,做个有中国风格、民族情结、世界眼光的大学生,真知在远方,真知在路上。要让高雅艺术进校园,美妙的旋律,总能给人以悦耳的心动,诗情,画意,是想象的一双翅膀。

同志们,进一步加强学校实践育人工作,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高等学校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探索构建实践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整体优化知识结构、课程体系,使其具有前瞻性、系统性、实用性,是我校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面临的艰巨任务。变革教学观念,加快实践育人工作需要有创新的理念、超前的思维、超常规的举措,来不断地进行改革,教育教学改革永远在路上。希望大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推进实践和改革,形成政策上倾斜实践育人、经费上优先实践育人、科研上促进实践育人、后勤上保障实践育人、管理上服务实践育人的新局面!

 

关闭窗口

推荐文章  
· 关于印发《南昌工程学... 2023/04/26
· 关于做好“全国大学生... 2023/02/21
· 关于印发《南昌工程学... 2022/11/15
· 关于召开南昌工程学院2... 2021/06/29
· 汪胜前副校长带队检查... 2021/05/28
热门文章  
· 关于公布2021年学位外... 2021/04/30
· 关于落实2020-2021学年... 2021/04/23
· 关于2021年上半年全国... 2021/03/19
· 关于2020-2021学年第2... 2021/03/12
· 关于做好2021年春季学... 2021/03/03

 

  Academic Affairs Division of Nanch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天祥大道289 邮编:330099

Copyright © 2010 - 2011© 南昌工程学院教务处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