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计划的编制
授课计划是该施教课程一个学期的教学进度、内容和各项教学活动等综合安排,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培养目标的基本框架。对于编制课程教学的授课计划,应遵照如下几点原则,并配之以一定的技巧和对策。
一、教学内容
1、组织课程教学的依据——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内容执行的依据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是围绕专业培养目标相关能力、知识点的落实而组编的系列教学内容,是学校教师教学经验、智慧的结晶,是经过调研、集体论证的结果。同时要明确的是,并不是要求一成不变、完全按照教材内容通盘来安排课程教学内容!但这种通盘照搬教材的现象在我校表现还比较突出。
在2011年迎接教育部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时,教育部评估专家给出的意见——我校课程大纲大多为教材内容的翻版!!值得我们高度重视。说明我校有的课程建设与专业培养目标存在脱节现象,教学内容的选取和优化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和加强,课程建设的任务还任重而道远。
为此教研室在下达教学任务时,要规范工作行为——必须首先向任课教师下达课程教学大纲。其次,教师在执行教学时,要充分领悟课程教学要求和目标,把握重点与难点、知识点与能力点的相容性和互通性。
在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时,发现绝大多数的课程教学大纲为本人自己编写。但是青年教师编写的课程大纲我们一般不作认可。
2、教学内容的更新
在执行教学时,课程大纲规定的内容允许有一定部分的更新,约5%—10%是合理的。由于课程性质的差异,有些紧跟时代、形势变化的课程内容,必须紧密相连。内容更新不仅体现在内容上,还包括工程实践案例、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等。不管什么课程,教学内容经历五至十年都一成不变是不正常的。既说明教师知识陈旧,不能与时俱进,也说明教师自我更新、研究能力不足。
3、教材选用
随着办学经历的增长,文化底蕴在不断地积累,学校就形成了具有一定理念、特色的模式。每一项工作的执行,都隐含着一定的要求、技术和规范。对于选用的教材而言,更能体现专业教学目标的实现、培养人才质量标准的定位的个性与特殊性,必须在执行一定时期后要相对择优选取,稳定不变。现时学校教材选定,要求为获奖教材或规划教材,除了公共性课程如英语、思想政治类课程外,大多由任课教师个人负责征订,教师变动了,教材的选择也可能会发生变数,没有延续性,出现了杂乱无章的局面。受出版社商业化的影响,有些不适合、低质量的教材也运用到教学之中,应得到我们必要的重视。在一定意义上,教材可属于教学参考书,不是组织、执行教学的唯一依据,仅是必要的条件。绝不能出现“课程大纲为教材内容的翻版!!”(教育部专家的反馈意见)的现象。为此建议学校要加强教材选用的管理,明确教材征订分类管理的原则,建立教研室、学院(系、部)、学校三级教材征订管理机制。
教材选用的衡量的标准:尽量符合课程大纲的内容。
二、规范格式
授课计划的编制必须严谨、细致、正确。编制授课计划时,按照执行2学时单元进行编制,章节之间可按照内容进行拆分。
就总的时间而言,对照校历、国家节假日放假安排,扣除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能够清楚地排列出教学进度表。当教务处给出总的执行时间段不足时,要明确自己执行的做法,如需另外安排几次等进行表明。
每个章节的学时分配允许有相对的变动。规范的课程大纲对内容表述比较详细、明确,但章节学时分配一般定义为参考性质的,执行时可以有所变动,但变动部分要有合理的理由、目的和说明。
同时,作业布置、习题课和课后辅导答疑的安排在授课计划中应有所体现。我们发现,很多教师的授课计划中没有安排作业,是不符合要求的。为什么要布置作业?其目的是为了学生巩固课堂学习知识、训练基本能力、掌握课程主要知识点等课后辅助环节的作用。另外,目前课后辅导答疑环节(教务处定义为Officehours)安排需要另外提交,其实可以在授课计划中作出体现的。课后辅导答疑执行情况可在对应那次课的教案中进行附加记载,在教师教学水平评估时评估专家对这个项目是比较感关注的。
三、执行与管理
授课计划一旦上交、审阅并被批准后就必须严格执行。授课计划虽然是教师自己编写的,经过审批后就变成了教学执行的正式规定和依据,不能随便变动。建议教师在每次上课前对照授课计划关注一下教学进度。曾经出现过有的教师把授课计划上交后放在一边,上课时按照感觉来执行,到了后期发现出入很多而完不成或提早结束教学任务的现象。但在执行时,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执行进度与计划进度局部会有小差异,这是正常现象。当出现局部差异时,在执行后期必须做调整,保证结束时正好完成教学内容。不得提前或延后结束教学任务。我们理解与判断的标准为:相差2学时以内为合理的,相差3学时左右可定义为教学差错,相差4学时及以上则可认定为教学事故。
(注:相关的评价、判断标准不是成文的规定,是一种潜意识的认识,或是个人肤浅的理解,或是教学经验之谈,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