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机构设置|规章制度|人才培养|教务运行|学籍管理|实践教学|教学建设|教室管理|创新创业教育|劳动教育|公共服务

 
当前位置: 首页>>教学工作动态>>正文
 

应用型工程院校专业核心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2014-09-12 16:12  

 

岳爱臣  高浩其  熊和平

【摘要】本文通过对专业核心课程的渊源、内涵及其对应用型工程院校办学意义的分析,以宁波工程学院为例,探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工程院校专业核心课程构建实施

【稿件来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年第5期

【作者简介】岳爱臣,宁波工程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高浩其,宁波工程学院院长、教授;熊和平,宁波工程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讲师、博士。

 

应用型工程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培养面向地方社会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在这一类型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是其中一个关键环节。

一、专业核心课程的渊源与内涵

在20世纪的课程理论与实践发展过程中,存在两种典型的课程形态的交锋。一种是以泰勒、凯洛夫、布鲁纳为代表所坚持的学科化课程,他们不同程度地沿袭了19世纪中后期赫尔巴特与斯宾塞的路线,主张让学生在不断衍生的学科体系中学习知识,强化精英教育模式;另一种则是以皮亚杰、杜威、派纳为代表所坚持的经验化课程,他们强调学生自己建构学习的经验,让学生在课程中尽可能地体验求知过程本身带来的乐趣,为大众教育预设了可供借鉴的课程改革方案。在我国,精英教育所主张的学科课程越来越留宿于研究性大学之中,并继续追崇着象牙塔中的学术梦想,而大众教育所主张的经验课程则在应用型高等院校的课程改革中展现出一定的活力。

当然,面对日益分化的学科知识与纷繁复杂的知识经验,高等院校在组织课程时面临着种种困惑,致使课程计划的设计者不得不考虑哪些课程内容才是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应该掌握的必备知识与经验。于是,核心课程的概念孕育而生。所谓核心课程,是指把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与人的生存与发展相联系起来的知识与经验体系,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此类课程的学习掌握走向社会所必需的素质与能力。核心课程主张从社会现实的环境出发,联系学生在校学习和离校后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来设计课程内容以及安排学习的进程与方式。进入21世纪以来,核心课程在我国高等院校中的地位获得了一定的重视,尤其是在应用型高校中更是如此。

专业核心课程则是关于高等院校的学生在从事本专业学习过程中那些核心的知识体系与经验结构的总称。为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与师资资源,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势在必行。

二、应用型工程院校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意义

应用型工程院校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并非是一个新鲜事物,它的历史早已扎根于我国自解放以后对高等院校办学的理、工、文、医、农、军等总体性的结构划分之中。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我国高校升格与合并的总体趋势与市场经济体制日渐完善的情况下,应用型工程院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愈加突出,它的人才培养定位主要是面向社会生产、管理与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这种人才的培养需要培养学生在人才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基于应用型工程院校的历史发展规律与当前人才培养的基本特点与任务,加强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不仅是此类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而且也是回应学生的呼声与满足行业与企业人才需求的需要。

第一,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应用型工程院校主要培养具有工程技术的基本理论与较强的专业能力,从事产品设计、开发、使用和工程设备维护与维修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然而,传统的学科化的专业课程体系所培养出的学生难以满足社会对工程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其中,深层次原因在于赖以支持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规格的课程结构不合理,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与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因而,建立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的课程体系与相应的教学规范,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是此类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大计。

第二,回应学生呼声的需要。对于进入应用型工程院校接受工程教育的学生来说,他们最关心的莫过于在大学学习期限内能否学习到适于将来从事社会工作的实用课程,以及课程体系与教学方式的安排是否影响到他们毕业以后的发展机会。这实际上在告诫工程类院校,应该重视课程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比如课程目标欠明确、人才市场的针对性不强,课程计划简单模仿、盲目追随重点院校,课程内容强调宽口径、忽视特色,研究型、应用型和技能型等课程类型的层次不清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导致学生对高等工程教育的质量产生怀疑,甚至是厌学情绪。因此,回应学生的呼声,建立与他们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专业核心课程是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

第三,满足行业与企业人才需求的需要。一般地说,应用型工程院校所培养的人才将直接面向工程类行业与企业就业。这些行业与企业的人才需求与应用型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具有供需的对应性,存在着一种可能的“双赢”需求机制。然而,如果工程类院校的课程设置不合理,未能面向人才市场的需求,往往导致企业感叹人才“进不来”、“学校所培养的人才出不去”的“双败”的尴尬局面。从学校这方面来说,解决这种困境必须关注企业与行业人才需求的特点和趋势,强化课程面向人才市场的适应性与特色化;必须通过专业核心课程来培养学生解决生产、管理、服务中的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必须坚持以服务社会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根本,“定单式”地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

三、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宁波工程学院是2004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工程类的新建本科院校,学院通过近两年的课程改革,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概括起来,有以下一些基本思路。

1、通过重构教学计划,确立专业核心课程的中心地位。

宁波工程学院为了适应本科教育需要以及培养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新要求,首当其冲的是对原来的教学计划进行重构,通过建设专业核心课程来开展课程改革。2003年开始制定本科教学计划,以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应用开发能力强、素质高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构建了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导的课程体系。目前,学院所有本科专业的教学计划依据具体的专业特点基本上只保留8门左右核心课程。除了思想政治教育、数学、外语公共基础核心课程之外,专业核心课程大致分两部分:一是4门左右专业基础核心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基础能力;二是2门左右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针对就业方向的核心竞争力。在教学计划中调整了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在课时分配、教学实践、考试要求等方面的关系,压缩了对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关系不大的学科化、学术性、理论性较强的课时,加大了专业核心课程及其教学实践在课时中的比重。专业基础课程与公共基础课程则根据具体专业方向来确定相应的课时量、实践要求与考核要求等,从而确立专业核心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中心地位。

2、通过人才市场调研,厘定专业核心课程。

宁波市政府计划到2010年基本建成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纺织服装、机电模具、IT产业、旅游会展、文化服务、港口物流、经管经贸、金融保险等十大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基本建成面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有机沟通的十大教育实习实训基地。根据这种情况,我校的各个二级学院依据专业建设的力量与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分别建设一个重点本科专业。对于具体的工程类专业而言,各专业核心课程的厘定办法,主要依据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市场需求,来确立专业核心能力、知识体系与经验模式。为了确保厘定专业核心课程的科学性、针对性,教务处要求各专业的负责人组织专业教师深入全国同类院校与宁波及其周边地区的工程类行业与企业调研,向毕业生可能就业的‘目标企业’的管理人员、各类工程师进行咨询,并把获得的相关信息写成厘定专业核心课程的调研报告,作为分解专业能力结构、编写专业教材的主要依据。比如,化工学院重点建设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其专业核心课程为化工原理、物理化学、化学工艺学与化工机械与设备等,主要是针对宁波市石油化工专业人才紧缺以及毕业生的就业方向而厘定的。

3、通过三级课程实施方式,处理好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的关系。

突出专业核心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中心地位,并不意味忽视应用型工程人才知识结构的缺失。除专业核心课程以外,我校还建立了涉及专业基础与人文素养的外围课程配套体系,它们主要通过限选专业课程与自选人文课程的方式来进行,这样既保证了学生在专业核心课程上学习的质量,又满足了学生在专业兴趣与人文素质上的个性发展。从而,逐步形成了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中心、限选专业课程与自选人文课程为外围的三级课程实施方式。比如,在化学工程与工艺学专业限选课程中,化工学院为学生提供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化工热力学、高分子化学、精细化学等多门限选课程。而在公共基础课程方面,数学、外语课程的难度与课时量的安排,主要由各专业教师与基础部教师共同来商研,最后由专业教师来确定。因而,学校的每个专业都是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的特点来量身打造三级课程体系,较好地处理了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限选课程与公共基础课程以及人文选修课程的关系。

4、通过与企业联合培养,加强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环节。

应用型工程人才的培养,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是一个重要环节。对这一环节的处理与安排,实质上是处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关系。

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与实际动手能力,提升他们毕业以后在人才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学校除了自身的实验实训条件外,还通过与企业的联合培养来加强核心课程建设中的实践环节。为此,各重点建设专业都要求依托相应企业和行业来联合培养,紧紧抓住宁波市建设十大人才培养基地的机会,充分利用宁波高新技术快速发展的区位优势,尤其是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公司、企业云集的教学实践资源,推动产学研合作向纵深发展,探索开放、互助、双赢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构筑校企之间“双向介入、互助双赢”的开放式应用型工程教育机制。另外,学校还建立由企业、行业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等机构,并在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及其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师资培养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地引入工程企业界、行业管理部门的参与,协同培养富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高素质、高层次的应用型工程人才。

总之,基于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体系开发与建设是培养与造就应用型工程人才与现代工程师的必由之路。



[1]本文系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高校特色专业培育研究”项目批准号:10YJA880130)以及国家教育行政学院2010—2011年度立项课题“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路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关闭窗口

推荐文章  
· 关于印发《南昌工程学... 2023/04/26
· 关于做好“全国大学生... 2023/02/21
· 关于印发《南昌工程学... 2022/11/15
· 关于召开南昌工程学院2... 2021/06/29
· 汪胜前副校长带队检查... 2021/05/28
热门文章  
· 关于公布2021年学位外... 2021/04/30
· 关于落实2020-2021学年... 2021/04/23
· 关于2021年上半年全国... 2021/03/19
· 关于2020-2021学年第2... 2021/03/12
· 关于做好2021年春季学... 2021/03/03

 

  Academic Affairs Division of Nanch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天祥大道289 邮编:330099

Copyright © 2010 - 2011© 南昌工程学院教务处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