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引领,特色固本,切实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校长 金志农
(2014年4月22日)
同志们: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之一,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是完成这个根本任务的两项重要工作。这两项工作彼此关联,缺一不可,并行不悖,相互促进。关于学校教学工作已在二届五次“双代会”上做了全面布置,今天,重点谈谈我校专业建设的问题。今天会议的主题是:标准引领,特色固本,切实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为什么要专门谈这个问题?因为,今年学校将开展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全面修订工作,这项工作对于我校实现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这一目标至关重要。同时,我校本科办学以来的积淀需要我们进行理性梳理;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需要我们去瞄准新的目标,占领新的高地。所以,我们在专业建设工作上必须要有不进则退的紧迫感、进位赶超的改革意识、锐意开拓的创新精神、实干兴校的务实作风。如果我们在专业建设这个问题上缺乏这样的觉悟,就有可能丧失战略先机,犯战略性错误,错失我国今后5-10年的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创新发展的机遇期,错失我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关于专业建设,我主要讲三个方面,一是专业建设的标准是什么;二是我们应如何开展专业建设;三是要处理好专业建设过程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明确专业建设标准
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做任何事情都得有一定的规矩,有一定的规范或范式,否则就有可能陷入瞎折腾的窘境。我以为,当前学校专业建设至少有两个规矩,一个就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另一个就是《华盛顿协议》指导下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前者可以看做是国家标准,后者可以看做是国际标准。学校还有一个标准,那就是《南昌工程学院制定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原则意见(2014版)》。我们必须以标准引领,把握专业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定位,匹配社会人才需求。为此,我们要深化对这三个标准的认识。
1、深化对本科专业目录的认识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是教育部在2012年9月颁布实施的。我们从中可以找到学校所有专业的国家规范,也就是国家标准。这个专业规范在表述上比原来的专业目录更为细致,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学时上都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此目录把专业分为12个门类,92个专业类,506种专业。其中,基本专业352种,特设专业154种,在基本专业和特设专业中还确定了62种国家控制布点专业。我校现有专业46种,分布有7个门类(工学、理学、农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29个专业类(水利类、机械类、电气类、电子信息类等)。其中基本专业45种(其中国家布控专业1种),特设专业1种(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
此目录可以引导我们如何满足社会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需求,引领我们如何根据学校办学定位自主设置专业、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这个目录具有普适性,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同时要彰显学校特色,强化学科专业特色,办出各二级学院特色。专业有特色,二级学院有特色,学校的特色就更显性、更鲜明。
2、深化对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认识
《华盛顿协议》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其宗旨是通过双边或多边认可工程教育资格及工程师执业资格,促进工程师的跨国执业。该协议提出的工程专业教育标准和工程师职业能力标准,是国际工程界对工科毕业生和工程师职业能力公认的权威要求。2013年,我国成为该协议组织的预备成员,2015年通过考核后将成为其正式成员。成为正式成员就意味着我国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与《华盛顿协议》是实质等效的。为此,我们务必统一几个认识。
一是人才培养工作要真正围绕学生的成人成才来开展。《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以有力的引导。需要将学生的要求及其培养目标放在重要的位置,用培养目标来衡量和推进教育教学工作。具体而言,就是要从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学习四维度,营造成人成才良好氛围。
二是教学改革工作要真正围绕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来开展。《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以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构建有效的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机制,形成校内和校外、课内和课外教学质量循环提升体系。具体而言,就是要实现从灌输课堂向互动课堂转变、从封闭课堂向开放课堂转变、从知识课堂向能力课堂转变、从句号课堂向问号课堂转变的四个转变。
三是专业建设工作要真正围绕面向业界来开展。《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深化学校与业界的联系,以为行业企业提供合格的工程人才为目标,为学生提供实训或工程实践基地,使毕业生达到从事职业工程师的学术要求和基本质量标准。具体而言,就是要在课堂教学、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素质拓展等四个主要教学环节,加强“工程性”。
3、深化对2014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原则意见的认识
《南昌工程学院制定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原则意见(2014版)》是我校本科教育的第三版原则意见,融合了我校办学历史经验、国家标准、专业认证标准,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文件,是专业建设的学校标准。该原则意见的特点是:传承、发展与创新。出发点是:以学生为本。亮点是:提出了“通识必修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的准学分制模式。支撑点(新举措)是:试行选课制、引进共享课程、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推行英语水平考试、实现校际学分互认、坚持专业认知教育不断线、落实“二长一短”三学期制等。主要强调几点:
一是明确三个总体要求。即各专业要把握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和育人方向;要全面总结2010版人才培养方案;要处理好“成人”与“成才”的关系,把既“成人”又“成才”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标准。
二是把握四个基本原则。即明确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明确核心课程,构建弹性学分制;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创新能力;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培养。同时,还要为拔尖学生制定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是优化课程体系。要明确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要求,避免课程设置的重复或遗漏;要注重课程与师资的协同性,特别要防止“因人设课”或“因无人而不设课”。通过课程的有效整合,实现通识必修课程打基础、专业核心课程强能力、隐性课程育素质。
同志们,标准已经明确,十年磨一剑,我们本科办学十年了,该出鞘,该亮剑了。是春蚕,也该破茧而出了。各教学单位要认真组织对标准的学习,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计划,狠抓落实,实现专业建设的新跨跃。
二、拓展专业建设路径
专业建设的要素,无外乎人才培养方案(含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培养计划)、专业建设规划、教学文件、教师队伍、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图书资料等。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不断变化的,所以专业建设要适应社会的变化,各专业建设要素就必须持续创新。基于此,要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
1、实施课程建设新举措
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中心环节,是教学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标志。课程建设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面对新形势,课程建设也要不断创新。
一是试点引进慕课(MOOCs)。近年来,在教学资源共享方面,从教育部到各高校都做了不少探索和有成效的工作。我校在精品资源共享课、微课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相比来说,慕课的来临将给高等教育带来一场变革。
慕课一出现,就显示出新事物的特质。大型、网络化、优质资源、全球共享、无时空限制等都是它特有的标签。它带着一股不可逆的气势迅速风靡全球,我国也不例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都已经加入慕课教育行列。
慕课掀起的风暴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呈现“未来教育”的曙光。对大学内涵、课程理念、教学方式、师生角色等方面都带来了深度变革。有一种观点认为,慕课的飞速发展或会让传统大学消失。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传统大学一定会存在下去,但慕课对教师、对传统大学的教育模式一定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大学的围墙必将在某种程度上消失。慕课并非简单地制作教学视频,慕课正挑战教师的教学能力,慕课正再造课程的教学流程。在慕课时代教师必须变身成真正的课程开发者、学生学习的引领者。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形势下,全球的学习者有机会选择世界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逐渐成为现实,传统大学应积极面对慕课挑战。慕课是我们学校借助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次难得的机遇,所以,我校也应积极参与到这场教育变革大潮中去。
我校如何应对慕课和以慕课为代表的教育信息化的挑战,我认为要做到四点:要更新教育理念,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的认识;要做好顶层设计,构建我校教师、课程等教学资源的持续改进机制和造血功能机制;要以生为本,有效推进我校的慕课教学工作;要全校一盘棋,多部门、多单位协同攻关,特别是网络信息和图书管理部门要积极主动为这一变革创造基础条件。
要在全校范围内,正确认识慕课的发展对学校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深入研究慕课教学模式。通过引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优质教学资源,让学生受益,提高我校学生的社会竞争力;通过共建优质资源,提高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让教师受益,增强我校教师的职业竞争力;通过提供我校的优质教学资源,促进我校和其它高校优势互补,让学校受益,提高我校的核心竞争力。所有一线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教育技术人员要通力协作、共同探索、攻坚克难,走出一条有学校特色的慕课之路。
教务处和各教学单位以及相关部门要协商做好慕课引进工作,条件成熟后,积极开发学校自己的慕课。把我们好的课程、好的老师推出去,甚至走出国门。我们有建设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微课等工作的软硬件基础和成果,慕课的工作一定能推动好。我相信,再难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走完,只要我们坚持努力,成功就不会太远。
二是丰富课程考核手段。课程考核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要加强专业核心课程考核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创新性,切实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将出台通识必修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考核办法,引领全校所有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课程考核改革要以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应用实践能力,有利于客观公正反映教学效果,促进教学相长。要逐步建立起以专业核心课程考核为引领、以应用能力测评为导向、以过程考核为重点的开放式多元化的课程考核体系。
基本思路是由课程所属院(部)负责,建立通识必修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的“过程考核+课程期末考核”模式。过程考核是对学生有关课程的知识掌握、能力发展与素质提升等状况的阶段性重点考核,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出勤情况、课堂表现、课程论文、课程设计、课堂测验、平时作业、调研报告、案例分析等不同方式。课程期末考核是对学生有关课程的知识掌握、能力发展与素质提升等状况的综合考核,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闭卷、开卷、理论测试、实践操作、课程设计、小论文、调查报告等不同方式。
课程考核方案由课程所属教研室提出、教学单位审核后报教务处备案,并于开课之时连同授课计划等告知学生。鼓励教师创新考核方式,可采取集中考核、分散考核、完全过程考核等多种方式。同时应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特点,加大实践教学考核所占比例。课程考核应力求做到考核内容核心化,考核方式多样化,考核过程全程化,考核评定综合化;做到考核方式周知,考核标准合理,考核环节规范,考核流程优化。
要建立一整套试卷质量评估体系。具体来讲,就是要借鉴国际化考试(如GRE、雅思和托福)的通行做法,对试卷考核知识点的完备性、试题的效用性、考试成绩分布的统计合理性要进行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我校各科题库系统及其考试平台。
三是建立学生满意度调查机制。学生学习的体验有很多,如课堂学习体验、实验体验、实习体验、自主学习体验等。这些体验是否满意,我想我们通过学生课堂的到堂率、学生课堂的关注率、学生课堂学习的满意率三方面来评判,通过不同指标及观测点设置来评选优秀课堂以及考核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满意度。
2、搭建实践教学新平台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的教学活动。搭建实践教学平台,今年重点做好三件事。
一是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要从实践教学活动整合、实践教学活动组织(含管理理念、制度、内容、教学组织、考核等)以及实践教学资源管理等三个方面做好顶层设计。做到三个结合:教学时空上,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资源上(含师资、场地、设备等),做到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上,做到教育专家与业界技术专家相结合。第一个结合要以引导学生的个性化、创新型发展为主,第二个结合要以挖掘业界教育资源为人才培养服务为主,第三个结合要以吸引业界技术专家参与实践教学内容创新为主。
二是优化实践教学基地布局。实践教学基地应以满足专业实践教学需要为出发点,由学校有关教学单位根据学科专业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具备相应实践教学条件的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按照互惠互利、义务分担的原则,共同建设。也就是说,应以人才培养为目标,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在功能上,实践教学基地要统筹协调产学研用以及就业工作,要有综合性的、辐射性的特点。在布局上,做到固定式基地和临时性基地建设相结合,争取在省内东西南北中区域内均建立满足多学科专业需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基地。在管理上,要继续完善校院(部)两级实践教学基地构架,校级实践教学基地由教务处管理,院(部)级实践教学基地由二级学院管理。在运行上,每个实践教学基地均须制定建设与运行方案,在学校正常投入建设经费与实践教学经费的基础上,保障实践教学时间与效果,实现自主运作,自我积累,自我发展。
三是做好实验室建设回头看工作。2010-2013年我校投入了8100万实验室建设经费,新建了82个实验室(中心),扩建了62个实验室(中心),新增2324个实验项目。这里要向为实验室建设付出辛勤劳动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为了巩固、统计、分析实验室建设成果,加强各实验室的规范管理,充分提高实验室设备的使用效益,今年教务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要认真组织开展实验室建设回头看工作。做好实验室回头看工作,主要可从这几方面入手:实际建设情况与建设计划的吻合情况,包括完成时间、设备参数、验收情况;实际使用与建设预期的吻合情况,包括设备完好率、使用率、成效率(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对实验室的开放、设计性综合性以及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支持程度和实施情况。
3、构建专业评价新机制
专业建设水平是学校的办学定位与教学水平的直接体现。自2009年开始的校内专业建设评估,在培育、建设优势和特色专业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面对专业建设的新要求,重点推进两项工作。
一是培育优势专业参加工程教育认证。我国从2005年开始开展工程教育认证,累计235种专业通过了认证。今年又有80所高校的35种专业申请接受工程教育认证,涉及水利、测绘工程、地质、土木、机械、材料、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14个类(专业)。我们要有紧迫感了。教务处从2013年已开始跟踪这方面的信息,多次组织相关教学单位参加工程教育认证的研讨会、培训会,专门邀请了有关专家来校开讲座以及分享认证的成功经验。应该说,这些工作为我们在思想认识上、责任意识上、认证程序上都做好了一定的准备。
联系到学校的实际,提个要求。水利、土木类专业要作为参加工程教育认证的第一梯队,“卓越计划”试点专业要作为参加工程教育认证的第二梯队。我建议,相关教学单位尽快组织相关人员论证几个问题:要不要申报2015年的工程教育认证;申报过程中有哪些工作需要从学校方面得到支持;在认证筹备、举证建设、内部评估、自评、专家认证等环节可能遇到的困难、问题。
如果不做这项工作,我们将失去前进的机遇;如果认真做好这项工作,人才培养之路将越走越广阔。因为,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行动,你将圆梦。这个梦属于我们的南工梦。这个梦必须圆。
二是推动专业结构整体优化。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实现学校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必须促进学校专业设置的整体优化。专业设置应围绕学校建设水利特色鲜明、省内有优势、国内有影响的高水平应用型工程大学的目标,充分发挥学校现有办学优势和特色,主动适应我国行业发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学校鼓励各专业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各专业必须切实拓宽专业口径,灵活设置专业方向,不断增强专业办学特色,培养出一大批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专业整体优化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的结构平衡和良性互动的适应性发展原则;坚持实现凸显专业建设的学校特色和区域特色的特色性发展原则;坚持实现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实现规模兼顾效益的和谐发展原则;坚持实现学生自主选择的专业淘汰与专业培优的学生发展原则。
专业整体优化的工作目标是:调整专业布局结构,使专业体系更加完善;促进专业内涵建设,使专业特色更加鲜明;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使人才培养结构更加优化;创新专业管理模式,建立学校科学发展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今年学校出台了《南昌工程学院专业设置与专业调整管理办法》(南工发[2014]35号)。学校认为,可以通过建立专业动态管理制度,以考核专业建设竞争力,促进专业内涵建设,优化专业体系的专业动态管理,最终达到优化专业结构的目的。即学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对接社会人才需求为目标,从社会人才需求、办学定位与特色、人才培养过程三个方面,通过生源竞争力、就业竞争力、学习体验竞争力、培养方案竞争力和教学运行竞争力五个指标,对开设的专业进行专业建设竞争力的考核定级,以期及时进行专业水平预警、合理引导专业退出、有序开展专业培育,不断促进专业结构优化。
今后,在学校专业调整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要对开设专业进行专业建设竞争力年度考核。专业所属院(部)应根据专业建设竞争力考核结果,及时进行专业建设的分析、总结,提出专业建设整改对策,并切实开展专业整改,查漏补缺,提高专业建设水平,提升专业建设竞争力。学校将在专业的招生规模、建设经费等方面与专业建设竞争力年度考核结果进行对接。可见,这个专业竞争力的排名更注重专业建设成效的评价,对考核专业对社会人才需求的贡献度有更强的针对性。
同志们,排行榜是对某一相关同类事物的客观实力的反映,带有相互之间的比较性质,如关注度排行榜、球队实力排行榜、国家经济实力排行榜等。建立校内专业排行榜,有利于清晰各自位置,激发专业发展动力。来自哈佛大学的名言说,“幸福或许不排名次,但成功必排名次。”希望我们的所有专业都有所发展,有所建树,在人才培养上取得成功,赢得社会好声誉。
三、专业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
1、关于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的问题
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如同产品的规格、型号,要对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有一个清晰的定位,这样才能真正对人才培养方案起到定位指导作用。以往有些专业的培养目标、规格定位都比较宽泛,甚至表述上含糊,不知所云;操作上模糊,难求其解。在今年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各专业的核心课程、核心能力、核心技能、核心方法、核心工具等不仅要明确而且一定要做到可评测、可举证。
2、关于产学研用合作的问题
专业建设的新要求决定了专业发展要全面融入地方并与区域经济文化发展之中,走产学研用合作道路。这样,专业才有出路。我们要在产学研用的合作进程中找到互利多赢的功能域、价值域,并按照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原则形成契约化的产学研用合作发展机制,在合作中求成效、求成功、求突破。一方面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更新等方面加大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力度,形成有学校特色的、需求导向式的专业发展机制。另一方面,形成学校、院(部)与业界相互支持、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共建、资源互用、全程参与、利益共享的人才培养格局。
3、关于实践教学基地的问题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任务决定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要真建、真用,出真效。我们知道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难度很大,其建设理念、建设目标、建设方案、建设成效和建设规划等方面,没有一个是容易做的。要用好实践教学基地也很难,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学要有真效果就更难了。但我们一直在努力,一直在提高校外实践教学的层次和水平,而且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俄国哲学家赫尔岑说:“一朝开始,便永远能将事业继续下去的人是幸福的。”既然我们选择了办应用型工程大学、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那我们就必须矢志不渝地走下去。
总之,加快推进专业建设,任务艰巨,时间紧迫。教务处已经明确了制定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的时间路线图,各教学单位务必以高度的责任心,把握时间节点,高质量的完成这项工作。
同志们,八十年前,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作为水利特色鲜明的高校,我们必须聚合学校师生的正能量,以更大的智慧和勇气,坚持主旋律不动摇,坚持教学改革不停顿,坚持专业建设不止步,切实提高专业建设水平,让人民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