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机构设置|规章制度|人才培养|教务运行|学籍管理|实践教学|教学建设|教室管理|创新创业教育|劳动教育|公共服务

 
当前位置: 首页>>教学工作动态>>正文
 

调整课程结构应注意协调好的几个关系
2014-09-17 09:18  

陆伟锋

课程结构是指由不同系列或性质的课程要素所组成的关系或序列,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各本科专业按照学校提出的原则性意见开展了课程体系优化工作,在具体的课程结构调整过程中应注意协调好以下几个关系。

1.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比例关系

专业教育课程是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基础教育上的,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处理好基础与专业的关系是应该认真研究的问题,如果没有专业特色就等于没有专业优势,万金油式的学生很难就业。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基础,拓宽平台,学生日后工作才有后劲,但不能淡化专业,专业是主攻方向,是基础中的优势,基础要更好地服务于专业。普通高校的学生一定要对本专业的某一个方向有较深的了解,要掌握专门的专业技能。因此,课程结构必须实现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的合理结合,在以专业教育为主导的同时,也要强调知识的适用性和广泛性,拓宽专业基础,加强通识教育,对共同的基础课程要横向打通,实施跨学科、跨专业的联合,构筑起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基础课程平台等相互联系且逐级递进的平台化课程结构, 以提供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知识、能力广度,变传统的职业性专业教育为厚基础的专业素质教育,从而从根本上支撑宽口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2.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关系

必修课程是保证所培养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基本质量要求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选修课(特别是公共选修课)是照顾个人兴趣、爱好和特长,满足个性发展需要而让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两者优化结合才是解决学生共性与个性、打好基础和发挥特长等教学矛盾的重要途径。加大选修课程的比例,实行灵活的模块化课程设置是课程结构优化的一大趋势。通过专业方向选修课模块化,可以提供给学生在某一专业领域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有助于学生的专业分流培养,满足学生的职业兴趣;而通过任选课模块化则能够依据关联的主题,将人文社会、自然、工程等不同学科知识进行系统集成,充分体现出人才培养的知识整体性、学科交融性和学生个性要求,避免学生选课的盲从,有利于复合型人才培养。

3.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关系

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是高校的主要任务,实现创新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理论知识是实践活动的基础和指导,实践活动是理论知识的验证和补充,在学习过程中,理论学习侧重于理解科学方法,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并培养科学的能力。从国民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来看,培养实践创新人才更迫切。从这层意义来讲,更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理论教学一定要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但长期以来,课程结构中存在着忽视实践性环节的倾向,针对这个倾向教育部在有关本科教学质量工程文件中明确了实践性环节的比例结构。为此,在课程结构的优化中无疑要切实加强实践性环节,转变实践课程依附于理论课程的观念,建立起科学、完整和相对独立的实践课程体系,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工程训练、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科技活动等环节。各环节相互联系,融为一体。同时注重实践性课程形式的综合化和科研化,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践的比例,并注重与理论课程的并行推进,有机结合,使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之中。

4.课内课程和课外课程的比例关系

现代大学教育作为学习与研究相结合的专业教育要求大学生除了掌握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之外,还需发展独立探求知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减少课内学时。加强课外指导恰恰是与大学生的学习特点相适应的。课堂教育主要是教师的活动,重点是传授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可以将课堂教育比喻为知识链的纵方向,课堂外的知识学习比喻为知识链的横方向,课堂内的教学应该和课外学习结合起来。一方面,课堂上的内容不可能包括所有需要的知识,所以,课外的学习显得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大学的课堂授课内容很多,也需要学生自己扩充知识。各类教学组织活动,必须从单一的课堂教学扩大到学生自学、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中去。特别是,要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在从事课外活动过程中走向社会、走向企业。因此,要改变重课内轻课外的课程结构。课程设计要具有大课程观,协调和整合课内外课程资源,开设多层次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各类学术讲座、学科竞赛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等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全方位地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系统科学认为事物的结构是事物功能赖以存在的条件和形式,没有特定的结构,就无法产生特定的功能。课程体系作为一个系统也是如此。一个合理优化的课程结构可以形成课程合力,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体系的整体功能,实现课程体系目标。

 

 

关闭窗口

推荐文章  
· 关于印发《南昌工程学... 2023/04/26
· 关于做好“全国大学生... 2023/02/21
· 关于印发《南昌工程学... 2022/11/15
· 关于召开南昌工程学院2... 2021/06/29
· 汪胜前副校长带队检查... 2021/05/28
热门文章  
· 关于公布2021年学位外... 2021/04/30
· 关于落实2020-2021学年... 2021/04/23
· 关于2021年上半年全国... 2021/03/19
· 关于2020-2021学年第2... 2021/03/12
· 关于做好2021年春季学... 2021/03/03

 

  Academic Affairs Division of Nanch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天祥大道289 邮编:330099

Copyright © 2010 - 2011© 南昌工程学院教务处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