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机构设置|规章制度|人才培养|教务运行|学籍管理|实践教学|教学建设|教室管理|创新创业教育|劳动教育|公共服务

 
当前位置: 首页>>教学工作动态>>正文
 

实施专业综合改革探索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袖计划为例
2014-12-01 09:28  

 

周定文,谢明元,何晋

稿件来源】《中国高等教育》201322

作者简介】周定文,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院长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面简称“卓越计划”)实施的目的是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建立我国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作为行业背景深厚、以电子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为主的西部地方工科高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大力推进工程教育改革,积极参与卓越计划,探索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抓住专业主线,实施综合改革

如何在高校分类分层次发展的要求下办出特色办出水平,首先要解决的是思想观念和学校定位问题,办什么样的大学和培养什么样的人?高等工程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科学家还是工程师?作为具有行业背景的地方工科院校,必须服务行业和地方,培养工程人才。从2008年开始,学校开始借鉴CDIO工程教育模式,即现代工业产品从构思研发到运行乃至终结废弃的全生命过程,在全校范围内推行工程教育改革,并和汕头大学等兄弟高校一道推动CDIO在国内的推广。CDIO工程教育模式明确提出工程教育要遵循工程规律,明确工程人才应该具备的知识、素质、能力,有具体的标准,培养方案系统且操作性强,对学校工程教育改革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使得学校工程教育水平全面提升,并得到业界的积极参与,因此在2010年,学校成为西南地区唯一进入教育部首批61所实施“卓越计划”的地方高校。通过参加“卓越计划”,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工程教育水平成为学校新的追求,明确改革的着力点和统筹人才培养的各种关系成为改革创新的主要考量。

经过认真研讨,我们认为,专业建设是开展人才培养和提高教学质量最主要的载体。在美国和欧洲,对大学有综合排名和专业排名,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关注。在我国,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学生及其家长也都十分看重专业的水平和质量。如果一所大学的专业办好了,有特色、有影响了,这所大学的教学质量就基本上能够得到保证。因此,学校提出了“以专业建设为主线,全面推进教育教学一体化改革”的思路,旨在通过抓专业建设不断提高学校教学质量,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

“一体化”的本质在于从观念、目标、教育内容到教育方法进行整体改革,是综合改革,统筹把握不同部门、不同课程、不同教学活动对于总体教育目标的协同贡献,切实将总体培养要求细化落实到每门课程以及课内外、校内外各个教学环节,实现各类教学活动的有机融合,突出系统性、体现集约化、形成合力,实实在在地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以专业建设为主线”是指在时间上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内容上将人才培养的相关活动系统有机地融入到专业建设中,以专业为载体实施综合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推动相关工作机制系统改革。具体实施方案是:第一,在进行利益相关方(学生、家长、政府、企业、学校等)需求综合分析和国内外同类专业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学校教育思想理念和学校支撑条件,确定学校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标准。第二,建立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培养课程体系,并进行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第三,统筹教学部门、管理部门和保障部门,进行制度建设。第四,统筹素质教育、质量认证、专业认证、校企合作、省部共建、国际合作等人才培养相关工作。然后,将上述二三四项工作综合,以专业建设为主线,形成专业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并进行实施。以学生为主体,对照“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标准”,对方案实施效果进行检验,并不断改进和提高,从而形成闭环。

为了抓好专业建设,学校出台了《本科专业建设指南》,引导全校各专业适应需求、凝练特色、提高质量,并建立起专业内涵建设的引导、评估与促进机制。内容包括建设指标、建设要点、建设内容与相关说明,使得专业的建设极具操作性。并将《专业建设指南》中的建设指标体系作为评价标准,建立了校内每四年一次的专业评估制度。专业评估的结果作为各级本科教学工程(质量工程)评建的重要依据和制定招生计划、薪资分配方案的重要参考。评估优秀的专业按照学校重点专业进行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从制度上保证以专业建设为主线的教育教学一体化改革的持续推进,促进了专业的内涵发展,有效调动了各基层教学单位的主动性,使全校专业综合实力明显提高。

《专业建设指南》包含了学校抓专业建设的基本思想理念和具体实施方案,与以前的专业建设思想和方法具有革命性的改变。首先是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继续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战略;其次是体现开放的思想,更加重视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结合、与学科建设结合、与教学团队建设结合、与学校实际结合,注重与国内外同类专业比较确定专业特色,注重专业对接行业,注重利用一切社会资源发展学校,并利用学校一切资源服务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第三是让指南设计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并对专业建设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较大的拓展,将办学思想理念、社会需求、办学定位、教育部质量工程、CDIO改革、专业认证与专业规范、素质教育、学科支撑、科研促进教学、教学团队建设、学校实际等全部融入到专业建设中,重点突出“一体化”的设计,避免专业建设过程中多种相关工作分别开展导致的重复、繁琐、无序和低效;第四是体现“顶天立地”的理念,把思想性和实践性有机结合起来,将学校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和教学改革等思想理念具体落实在专业建设的全部过程和每一个环节,避免思想的落空、实践的落后;第五是充分借鉴CDIO的理念和模式,力图整合学校教育教学资源,重新架构教育教学体系,推行教育教学的一体化改革,促进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协调发展。整体方案具体明确,对每一个专业的建设极具操作性。

二、适应社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新标准

学校转变“单一按专业知识的完整性”培养人才的观念,按照“以素质能力为核心、以知识技术为载体”的理念培养人才,并通过制定一套系统的、科学的、可操作的人才培养标准来指引整个培养过程。主要采取四个主要措施完成全校24个工科专业培养标准的制定:

需求调研。先后进行主要行业调研、区域调研、典型用人单位调研、毕业生和在校生调研。由教务处、招生就业处、各院系领导、专业负责人组成四支调查组,赴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和成渝地区进行上述专项调研。通过行业、区域调研对不同区域和主要行业的宏观发展形势以及专业人才的总体需求有一个总体把握;通过典型用人单位调研对用人单位的侧重点有深入的了解;通过与不同年龄段的毕业生进行座谈,掌握学生提供的详尽需求和建议。

比较研究。先是借鉴ABET制定的《工程师准则2000》、CDIO国际合作组织制定的《CDIO能力大纲》和全国工程认证专家委员会修订后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然后是严格落实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通过消化、吸收、融合不同标准核心内涵,确立“知识技术+素质能力”的培养标准架构。

现状测评。委托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质量评估机构对毕业生工作能力与培养质量进行测评,掌握毕业生35项能力的实际状况和主要改进内容,形成有针对性地制订标准的重要依据。

专业论证。20107月和9月,学校组织专家组对每一个专业进行了两轮专业论证工作,完成了对专业定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的详细论证和确定,并在上述三项措施基础上融合学校自己的分析定位制订具体到专业的培养标准,形成各专业系统的、细化的标准,指引知识、能力、素质的一体化培养。

三、整合教学内容,构建专业课程新体系

培养标准确定后,如何在培养过程中实现培养标准,成为工作的重点。全校各专业按《专业建设指南》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全新制订,包括企业领导、资深工程师在内的专业教指委委员多次就课程体系的设置整合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充分探讨,明确了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课程群与课程群之间的关系、课程和培养标准之间的关系。我们按照“分解标准、贯穿项目、整合课程、优化基础、配套教材”的思路重构课程体系,形成新的以工程实践为引导、核心课程为支撑、以方向选修为补充,全部教学环节有机联系协同实现培养标准的全新课程体系。

分解标准。培养标准划分为“知识技术”和“素质能力”两类,知识技术标准细化为人文知识、数理知识、专业技术、工程技术四部分,素质能力标准细化为个人素质能力、团队工作能力、社会职业能力,“知识技术”和“素质能力”双向交叉映射,以素质能力要求搭配上适合的知识技术载体,从而确定所需设置的课程及其教学方式。

贯穿项目。在工科专业设置两个基于综合应用的工程实践项目贯穿培养全过程,有机衔接各知识模块。第一个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进行,课程设置为《工程导论》和《工程实践》,前者引导学生工程入门,后者由58名学生组成一个团队跨5个学期完成一个项目,配一位指导教师;第二个在第三学年暑期启动,课程设置为《毕业设计》,一人一组配一位指导教师,跨2个学期完成一个来源于生产实际的项目。

整合课程。更加注重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衔接、基本要求与拓展内容的衔接、大类实验模块间的衔接;课内教学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衔接;在新增《工程导论》和《工程实践》两门课程基础上,通过标准分解和项目衔接,整合目标内容重复的课程,压缩学分,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和工程实践时间。

优化基础。数学、物理、计算机基础、思政等基础课程在学时不变的基础上大幅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专业教师参与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参与部分应用案例设计,更加注重思维和方法的培养以及与专业技术、工程技术的衔接,并通过编著教材引导教师教学改革;思政课更加强化工程师职业道德和素质的培养,调整到六个学期教学,既减少每个学期课时占用又保证思想教育不断线。

配套教材。编著涉及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两个层面的教育改革系列教材,将教育改革的思想固化到教材中,把改革的目标落实到课程中,引导教师改革、推广教学改革,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气象科学出版社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一批教育部CDIO工程教育模式试点系列教材、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四川省精品教材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教材。

四、搭建实践平台,探索联合培养新机制

通过开展“校局、校军、校地、校企”四种合作及构建“校内、校外”两类实践平台,探索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从宏观到微观营造良好的实践育人环境。

在省内率先实施省政府和行业部门(中国气象局)共建学校工作,在省部共建基础上签署校局合作协议,与中国气象局及其直属单位、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气象局开展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校局合作”;在省属高校中率先与二炮部队开展以联合培养国防生为主的“校军合作”;在省属高校中率先与地方政府围绕产业经济发展共建研究院和科技产业园两个独立实体园区,开展联合打造“科技创新中心、科技企业孵化中心和高新技术人才培训中心”的“校地合作”;在省属高校中率先与大型企业联合实施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开展以联合培养应用型工程师为主的“校企合作”。

打造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专业建制实验室、校企联合实验室、自主创新实验室构成的校内实践平台;制定《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实现所有实验室定时开放,学生创新教育实验室全天开放、自主管理;建设开放管理平台,有项目任务的学生刷校园卡随时可进相应实验室。学校与中国最大的气象仪器设备研发制造企业中国华云技术公司、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研发制造企业仁宝电脑(成都)有限公司、国内最大的广电行业软件研发和系统集成企业索贝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大型企业签署协议,联合建设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校外实习基地构成的校外实践平台,在此基础上实施“企业全程参与4年”、“企业集中参与1年”、“企业累计参与1年”、“企业项目驱动”四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五、配套改革政策,建立教学管理新制度

按照教学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工作目标,学校制定了由60多个教学管理文件组成的教学管理制度,涵盖了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研究与改革、教学质量监控、学籍与学位、实践教学、教学日常管理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落实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师资保障、经费保障、质量保障体系,建立了适应教育教学一体化改革发展的保障体制。

专项经费制度。学校设立了“专业建设专项资金”、“教师发展专项资金”、“学生校外实践专项资金”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项资金”,分别用于专业的整体建设、师资建设和学生工程实践经费。学校从宏观到微观对专业、教师、学生、课程、项目等各个层次给予的资金支持,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经费保障。

绩效津贴制度。学校从2009年起实行《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校内绩效津贴分配办法》,建立与教师工作量、评教结果、教研教改挂钩的考核体系。

任课教师挑选制度。工科学院挑选跨学院基础课程的任课教师,教学能力不符合工程教育改革需求的基础课教师不安排教学任务,工科学院可按程序聘请校外教师,由学校按企业兼职教师授课标准支付外聘教师酬金;学生选择专业工程实践指导教师,第一志愿选择教师的学生数量(按生师比平均数为参考)与教学工作量及评教结果挂钩,影响绩效津贴及职称评定。

教师实践培训制度。工科教师须在职称评定周期内完成不少于半年的工程实践经历,近3年派出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在中国气象局、成都飞机工业公司、东方汽轮机公司等单位进行工程实践。

多元化过程考核制度。在课程考核评价环节,打破采用一个标准、一种方法来衡量学生成才的旧模式。根据教学内容特性和由总目标细化到各个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制定基于能力导向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一类是以《工程实践》为代表的团队实践类课程,专门开发管理平台全过程记录学生团队分工和进展状况,指导教师及企业可实时跟踪监控,实行教师评价、企业评价、学生互评结合的多元化过程考核。一类是以《C语言》为代表的计算机类课程,采取分模块机考的方式,突出应用能力的考核,强调编程规范和标准化,各模块单独考核、综合记分、不限考试次数,第一次通过的模块记100分,第二次记80分,三次以上记60分,只要在课程学习的学期内通过全部模块就及格,逐步建立起侧重能力评价的制度。

今后,学校在继续深化专业综合改革的基础上,仍将充分利用其在气象通信、气象探测、气象图像处理、气象预报大型计算等领域建立起的信息技术优势,更好地为四川的信息产业以及地方经济社会的信息化服务,更加统筹好专业综合改革和为行业、地方服务的关系,进一步提高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关闭窗口

推荐文章  
· 关于印发《南昌工程学... 2023/04/26
· 关于做好“全国大学生... 2023/02/21
· 关于印发《南昌工程学... 2022/11/15
· 关于召开南昌工程学院2... 2021/06/29
· 汪胜前副校长带队检查... 2021/05/28
热门文章  
· 关于公布2021年学位外... 2021/04/30
· 关于落实2020-2021学年... 2021/04/23
· 关于2021年上半年全国... 2021/03/19
· 关于2020-2021学年第2... 2021/03/12
· 关于做好2021年春季学... 2021/03/03

 

  Academic Affairs Division of Nanch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天祥大道289 邮编:330099

Copyright © 2010 - 2011© 南昌工程学院教务处All Rights Reserved